(1)
只能有一个原因,金项圈儿是个灵通,信则灵,胡照英不信它,它自然不灵。不灵就不灵吧,反正胡照英也没拿算命当回事。她的观念里,还是事在人为,要不然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怎么办?先去福建看看陶令,大老远的,怎么能让他离武金池近一点儿,起码有相识的机会,磨砺情缘。
福建泉州西坪镇,本是茶乡。
一打听陶大云家,尽人皆知,是本镇教书先生,挣不了几个钱。
有一女二子,夫人种茶,家计尚可。
大姐已嫁殷实人家。
二哥已娶,念书得了功名,在陕西榆林任上。
陶令未娶,在京城任翰林院庶吉士。
胡照英打听明白,便上京去找陶令。
趁陶令出来逛的时候,依旧化作个算命先生,却与陶令撞个满怀。
胡照英夸张的摔个四仰八叉,手里的家伙也撒了手。
陶令也向后趔趄了几步,急忙上前搀扶胡照英。
一边说:“先生,没事儿吧?小可莽撞,恕罪恕罪。”
把家伙寻回来,塞到胡照英手上。
胡照英哼哼道:“确实是年青力壮啊,我这骨头架子都要散了。”
望着天掐指算算,说:“哎呀,今天我会撞到个县大老爷。”
打量一下陶令,说:“莫非是你?老爷哪里高就?进京这是为民请命?”
陶令说:“不才是个庶吉士。”
胡照英说:“八字报来。”
陶令说了,胡照英又掐了掐指头,说:“不出七日,带缺出京,等信儿吧。”
也不等他说话,向前就走。
(2)
陶令拉住他,说:“先生,卦金。”
胡照英说:“后会定有期,到时再要。”
陶令也不强给,在胡照英身后,说:“我信先生。”
时值吏部铨选掣签,陶令恰在内,胡照英使了法,得了山西洪洞县知县。
相距太平县也就是百来里,胡照英很满意。
三日后,陶令带着个同族兄弟陶通做侍从,出京赴任。
待陶令在洪洞县安置好了,胡照英就登门拜见。
见了胡照英,请到后堂上。
奉茶已毕,说:“先生怎么也到了此地?”
胡照英说:“家师在姑射山修道,我路过此地,听闻新任知县到任了,想是大人,特来相见。”
陶令说:“我前脚儿到,先生后脚儿就到了,有什么指示我的吗?”
胡照英说:“大人初任知县,有何打算?”
陶令说:“前任知县因病辞官,应该积下不少应办未办之事,需一件件办去。得调来县志看看,到民间去了解了解情况,不能只听手下人汇报。”
胡照英说:“那可有的忙了。那婚事呢?”
陶令说:“在家乡西坪镇的时候,自小订过一家姑娘。长大后,那家以病为由退了婚。我当时一心功名,也不在意。如今新官上任,就谈婚事,恐怕不妥。”
胡照英说:“时运到了的时候,事情都是赶在一起来,赶在一起走的。缘分到了,挡也挡不住。”
陶令说:“不知哪家姑娘?”
胡照英说:“离此不远,太平县武定平之三女武金池。模样端正,能写会算,唱的一口好戏,还有一身好武艺,还特别会挣钱,自她母亲故去,一直掌家。”
(3)
陶令说:“只要姑娘不嫌我穷酸就好。”
胡照英说:“怎会?那姑娘见识过人,不是好糊弄的,绝不是贪慕虚荣之人。”
陶令说:“我现在就托媒人去提亲吗?还是?”
胡照英说:“我安排你们见一面,说开了,成就成,不成就不成。”
陶令说:“行嘞,拜托先生。”
胡照英照了一眼陶令的灵魂,左半边儿的一大半儿瞅不着,不能对武金池一见钟情,也必然有好感。
心里踏实,别了陶令,到武金池家去。
自己不敢进门,就花钱雇了媒婆子。
媒婆子是个伶俐人,胡照英说了几句,那媒婆子便信心满满,大包大揽。
胡照英隐身跟在她后面,进了武家门。
到了堂上茶水,媒婆子说明来意,武定平叫来武金池。
武金池说:“他是洪洞知县?”
媒婆子说:“是啊,县大老爷!姑娘,我为姑娘婚事,也来了七八回,不是富贾就是富贾,哪有读书出身当官儿的呢?这位陶令老爷,年方二十五岁,一表人才,前途无量。姑娘是聪明人,不需我多说,心里自有分寸。”
武金池说:“可是个清官?”
媒婆子说:“是,那真是清如水,明如镜。还未上任路上,已经暗自体察民情,如今上了任,更是日理万机,勤谨的很。”
武金池说:“家境如何?”
媒婆子瞅了瞅武金池,笑道:“姑娘,他家再有钱,能跟姑娘相比?再说,有姑娘嫁过去,比金山银山都禁的花。他有钱也有钱,没钱也有钱。”
武金池吊下脸来,说:“那也不能花我一个女人的钱呀。”
(4)
媒婆子说:“那不能,人家有俸禄。再说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目下,是个知县,还有三五年后呢?知县干好了,也不少捞钱。姑娘要是嫁过去,官商一家,挣的更多。姑娘算算这笔账……能吃亏不?是不是?”
武金池说:“我得见见这个人,再定夺。”
媒婆子说:“没的说。姑娘说什么时候,叫他来,还是姑娘去呢?”
武金池说:“这个事不用你管。”
媒婆子嘻笑道:“哟,姑娘,那我呢?”
武金池拿出两串钱递给她,说:“事成了呢,请大娘来喝喜酒。”
媒婆子拿帕子擦擦眼角儿,说:“哎哟,谢姑娘赏钱。这真是破天荒头一回,这事儿啊,准成,我给姑娘道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