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闰三月,我因丁忧期满,按照惯例回京到翰林院销假。此时正是帝后两党激战方酣,维新派则爆发出强烈的政治热情。我协助老师翁同龢,上了不少奏议,敦促朝廷调整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不久老师翁同龢却被慈禧罢官。我闻讯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赠翁同龢,并前往火车站泣泪送别。老师翁同龢的遭遇,使我目睹了官场的险恶;7月21日,我请假南归,继续我的“实业救国”。 1899年4月,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甚至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我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在走投无路之际,我接受商董沈敬夫的建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听到纱厂的利润,二人瞠目结舌,陈善同喃喃地说:“我们信阳也可以办纱厂吗?”张骞摇摇头,“因地制宜,因势选物,你们要按照你们的优势选择最合适你们的产品发展,不能一样东西走到头,最后恶性竞争,吃力不讨好。”张骞是经验之谈,他讲了很多关于地理位置、地方特色、时令、人文特色的选取平衡。
张謇苦笑说:“我弃政从商,振兴实业是为了对抗设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我兴办实业,也是为了“养民”。经济兴旺才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根本。有了钱我们的老百姓也就不至于这么困苦了。”他向陈善同和蔡祖贤提出了重工主义。他认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是当前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二人不住点头,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陈善同将信阳的风土人和详细说与张謇:“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在长达14年之久的岁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华琉璃宝函,为僧众宣讲法华、般若二经,完成《法华安乐行》、《立誓愿文》等著作。传法之余,慧思还率徒躬耕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并在大苏山山阳一处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记其深山修持之愿。后来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法华三昧",精研《法华经》,一日突然开悟,心思豁然开朗,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智顗在大苏山学识精进,定慧双修,创立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于公元567年受师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传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佛著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日本僧众曾多次率团专程到净居寺寻根探祖。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山人),从长安宫庭辞归故乡,在大苏山原慧思结庵禅观处,建造净居寺,造净居塔(紫云塔)于大苏山顶,率徒植龙柏、银杏、花卉、灵草;鉴真师事道岸,随之到江淮地区,以净居寺为中心,传教说法。自此,净居寺为律宗寺院。从道岸受具足戒学律范的玄朗,学成后,被推为天台八祖。净居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始祖庭。禅茶一味,有禅的地方必有茶,信阳气候温和,多水气充沛的山地,非常适宜茶树生长。陆羽在《茶经》中将光州、义阳茶列为淮南茶之首,历史上陆羽《茶经》记载“淮南以光州上,义陽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北宋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的时候,作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触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借口,将他下狱;最后虽侥幸保住性命,但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元丰三年大文学家苏轼正月出京,正月十八到蔡州。时值寒冬,大雪纷飞,苏轼在蔡州停留几天后,经过息县,渡过淮河,来到义阳浉水河畔,驻足浉水,以水煎茶,鉴水品茗,遂把浉水评为“天下第四十六泉”,并赞叹“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灵也”。苏轼来信阳前,在杭州任职时,皇上曾派赐他一包名茶,品后倍感清雅鲜爽,是自己从未饮过的。当时,他已遍饮杭州、福建等地名茶,但这种茶与它们色香味迥异,风格独特。而且他知道皇上也不会再赏赐那些茶,但究竟是什么茶呢?这个谜团一直未解,直到这次他在信阳再品尝到这种茶,才恍然大悟,皇上赐他的原来是信阳茶。于是,他才得出“淮南茶,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的论断。苏轼出信阳城来到光山净居寺,与净居寺和尚居仁每日吟诗作赋。净居寺已成了苏东坡的灵魂家园,苏东坡在此地写出了著名的《游净居寺》,其中写道“回首吾家山,岁晚将归焉。”“吾家山”,苏东坡已经将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归宿了。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欲断魂"、"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前后诗出一事,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诗话故事。苏东坡达到黄州后,还念念不忘净居寺,常寓净居寺"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选寺后山阳半腰一平地,建读书堂。苏轼《梵天寺次韵》诗云:“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茫屐。唯有山头月,夜夜照来去。”先后几次回到净居寺,在那里流连山色,谈佛论经,读书阅读,低吟浅唱。其第苏辙,好友黄庭坚、佛印、道潜、陈季常相继到苏山造访。淮南六州设十三榷茶场,信阳产茶的盛况沈括在《梦溪笔谈》有记载,他记录了嘉祐六年的交易量:“十三山场共买茶四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一斤,光州光山场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信阳既造当时主流的片茶,也造砖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早在宋景德年间已有成批茶叶运往边地,在张家口与蒙古一带进行茶马交易。可以推想,如此巨大的产量,茶园也必然广袤于山野。但到了明末,因茶税过重又遭匪劫,茶树遂斩伐殆尽,曾经辉煌的茶区,衰败无声。”张謇建议二人去六安走一走,两地地势相近,风土相和,六安盛产瓜片茶,瓜片茶也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