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人人都有这境界的。”
这话题太危险了,还是讨论讨论外出的见闻吧,遂不着痕迹的把话题引开,把这次去修河遇到的趣事说了一遍,重点提及那老者。
吴天佑早年和乡下佃农打过交道,是知道民情的人,并不奇怪前后四任县官的作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他们不是第一拨,也不会是最后一拨,“要我是那里的乡民,我就不说河道淤积影响收成。要是当地寺庙香火鼎盛,就说河道淤积改道影响风水,乡民淳朴,收成减少略忍一忍就过去了,风水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影响县里科举、乡宦家红白事,往小了说影响村里每户人家,多走动几户,结团上报,再者庙里高僧慈悲为怀,此事又是好事,应愿意襄助一番,如不愿,那就多劝劝。”说着,对贾政眨了下眼,示意你知我知,一切尽在无言中。
“要是信奉先祖,祖先有灵,得知后辈困境,托梦入怀也是有的……”
在静安寺里,贾政就知道吴老爷是个实用型的,别看佛祖时时挂在嘴边,心里有没有还真是个玄学。没想到的是,在古代孝比天大的教育下,他还有这种出格的想法,连祖宗都可以编排,对比起来,有时候贾政都怀疑自己才是那个古人。上个给他这种震撼的是贾珍,某种程度上,那真是视伦理道德为无物,和他一比,贾政觉着自己才是裹小脚的保守人。当然,吴天佑和贾珍不是一路子的。
无论怎么样,吴天佑这种突破时代限制的想法,都值得称颂,贾政心悦诚服道,“吴兄通透,政佩服。”
吴天佑摇摇头,摆手道,并不为此得意,“我这都是上不了台面的法子,是遇到事才逼出来的,存周兄是读书人,定有其他更好的,我班门弄斧,就莫取笑我了。倒是那位老者,这等人物未曾结识,真是一大憾矣。”
“这有何难,老者家在保定,转天休沐,吴兄和我一道前往拜访,老者乃豁达之人,定不怪我们不告而来。”
两人约着有时间便往保定走一趟,聊到收税时,吴天佑倒和老者一样观点了,“这县官是个做实事,心里有百姓的,修河这事做成了是政绩,并不罕见,但税收这事,无功有过。夏税各州府都是八月底统一收缴国库,一般七月初才开始起征,收早了当地县官还得费心保存照看,不过对百姓是好的,豆麦五月底六月初成熟,这会刚收了没两天,最是压秤的时候,虽可能重不了多少,也能让家里顶梁柱、小儿女饱几天肚子。”
“放在灾年,可能就是活几条人命了。”吴天佑感叹道,贫农实苦。
贾政点点头,能在这不起眼的地方下功夫,看来这县官确实是做实事的,这次外出看了之后,他还另有一层疑惑,“夏秋税一年两收,损耗也是两倍计,何不一次收完?粮食保存不易,百姓平担风险,官府运输存放损耗亦不小,按时价折成银子来计算岂不便宜?”
这个时代的小商品经济还是很发达的,算算时间,也正好是隔壁开拓新大陆的时候,银矿的发现,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不存在以前换银困难、铸币不足的情况,基础条件具备,怎么没人提出一次性收取银子代替实物税呢,既减少税务保存难题,又便于计算,减少其中猫腻。
吴天佑听罢,重重拍打了下官帽椅扶手,略显激动道,“存周兄果然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就是快,这事我老吴琢磨了几年才想到,民间其实早有人这么干了,温州那边还有整个宗族一起干的,收了粮食先运去缺粮的地方卖了,等收税了,再去晚熟的地方悄摸收些回来缴纳,一来一回还余呢。”
说着,凑近了些低声道,“老吴我还听说,朝廷十来年前就有人提过了,当时不同意,”他伸手指了指了天上,一副不可说的表情,“当今即位,对这事私下念叨过几次,前两年把当初提议的人找了回来,组织了几个大臣商议,拿出章程,这会正准备找地方试试呢。”
就说聪明人那么多,不会没人提出来的,贾政觉得自己也就占了个眼界宽的便宜,那也是因为后世信息大爆炸,论起思考的深度和锐度,和这些聪明人没法比,“这次一次性收取银子作为税收单单田赋吗?包括傜役不?此次我去修河,当地从周边三县征了几百民夫服力役,恰逢农忙,既耽误地里的活计,这些民夫们对修缮也不知头不知脑的,生疏得不行,得时时盯着,各项工程进度缓慢都有这个原因。我想着要是傜役也能用银子缴纳,民夫们在家侍弄田地,官府请专人来干,牙子培训些人手,可能更好些。”
“还有丁银,贫者多子女,田少丁税高,这些子女没有手艺也挣不了几个钱,便卖身为奴,富者田多,丁税却和贫者相差无几,财富越发累积,长此以往,与国无益。何不把丁银也摊入田赋中,按田地多少一次性征收了,不再收取人头税,既减少征税麻烦,贫者又减轻了税赋。”贾政毕竟不是原身,对革自己的命毫无心理负担,他都克制着没提出共同富裕了,只是借鉴前人经验罢了,“开水白菜”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啊,偶尔试试还行,吃多了也腻。
吴天佑瞪大眼睛上上下下看了贾政好一会,直把贾政看毛了,才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格外夸张,别人笑起来是花枝乱颤,他是浑身肥肉乱抖,边笑还边拍桌子,“哈哈,存周兄,我就说咱们是知己,都不是规矩人,哈哈哈哈。”
贾政无言以对,他这么顺口说出来,也是因为刚刚吴天佑的刺激,不过并不后悔。扮演原身久了,差点忘记其实他也不是那么守规矩的人,两人相视一眼,都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