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吴蔓对我说“教”这个字。它在带给我温暖的同时,也给我一种离吴蔓越来越近的感觉。但事实上,尽管她教了我语序,教了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似乎也并没有真的和她挨近多少。
车子行了一个小时后,停靠在一个时不时传来音乐声的地方。吴蔓拉着我踩上盲道,穿过数幢冰冷的建筑阴影和藏着鸟鸣的灌木,进入到一幢小楼中。她打开三楼左拐的第二个门,引着我一一摸过屋内的书架、衣柜、床铺和沙发后,让我坐在了一张软皮凳上。
吴蔓松开我的手,忽然说:“以后这就是你的家了,孔乔。”
“家?”
“对。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
“吴蔓,我...我...”
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被她丢弃了。巨大的不安随着这个被称之为“家”的陌生空间向我一并袭来,逼出无所遁形的恐惧。
“欸,我天...你这么说话谁能听懂?”和我们一起进来的那个女人有些急躁的上前两步,往我手里塞了一张印有盲文的纸。她解释说:“这里是盲人音乐学校配套的公寓,以后你就住在这生活和学习。学校每周一到周五安排课程,上午盲文,下午乐理,周六日有一些活动和选修课。你的衣食住行会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以后缺什么东西,可以给陈姐打电话,叫她来给你送。陈姐的电话,你知道吧?”
她解释的很清楚,但对我而言却并不重要。比起我要在哪里生活,接下来要做什么,我有更重要的事情想问。
我紧一紧发痛的喉咙,茫然的转向吴蔓发声的地方,问她:“我是不能再回去了吗?”
屋内一阵沉寂。
吴蔓没有回应我,即是指一种更委婉的拒绝。
良久,我听见她走过来,翻开什么东西的盖子,按出一段在我听来极为暗淡无光的调子。
钢琴声的余音里,她说:“你住我那里不方便。在这儿好好学,孔乔。”
我很想问不方便是什么意思,想问她是不是要在家里见什么人,是她的家人、朋友,还是她…更亲密的什么人。但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刨根问底。
我所有的勇气都用来压住隐隐发痛的胸腔,用来对着满眼虚无挤出一个假笑。
我应她,“我会的,吴蔓。”
吴蔓轻轻捏了下我的手指,然后就此离开。一连七个月过去,我都没有她的任何讯息。她的人就像我幼时看见过的颜色,因为年代久远和转瞬即逝让我不禁自疑,她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时光简单的流逝着。我每天上午学盲文,下午修乐理,晚上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成日地重复着不成调的音节。
转眼时至年终,学校开始放寒假。同学们越走越少,一并带走了鲜活温暖的人气。冬日的寒风透过厚重的门窗钻进来,日夜不绝。
或许是天气的原因吧,一连半月,我都反复的梦到自己站在桥洞下等客的情景。
除夕那晚,我吃过小食堂的饺子,早早就回了房间。屋里暖风开的很足,吹着扇叶呼呼作响。
我趴在床上,取下书架上的一本盲文书,摸索着往下读。
书中写到,“召丈草、去来,终夜未合目。”
“终夜未合目...”我喃喃的重复着书中文字,只觉寒气从四下侵入,冰冷的盘绕在我的周身。
好像自从吴蔓走后,不论季节如何,我总会觉得冷。它像是蛰伏在我的身体里,一旦我听到我们一起听过的音乐,或是读上几段压抑的文字,这冷便从骨头里渗出来,让人难以忍耐。
不能再看了。我正要把书合上,用被子拢好自己,突然一首《蓝色多瑙河》响了起来。
音乐回转良久,我才发觉是枕边的手机再响。
这不是我默认的手机铃声。这一定是她打来的,一定。
我极快的按下接听键,脱口道:“吴蔓。”
“嗯,是我。”她轻笑了一声,又说:“孔乔,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吴蔓。”我颤抖着摁住持续不断的吵闹着的心脏,生怕那砰砰声要盖过吴蔓浅浅的声线。
“除夕夜,在做什么?”
“刚刚在看书。”我说着又打开那本书,一面摸索着凹凸不平的文字,一面对着那头的她,读:“书里写,终夜未合目。”
“啊......是芥川的枯野抄?对吧。”电话那头的声音停了停,紧接着轻缓地,像唱歌一样地清吟:“旅に病んで、梦は枯野をかけ廻る。”
吴蔓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不懂,但有一些东西似乎透过言语,穿越空间到达了我身边,我很确信她在读哪一句。
我抚着盲文书上几乎要跳出的字,接着她的话音读:“病卧羁旅中,梦萦枯野上。”
“对,是这一句。你很有进步,孔乔。”吴蔓笑着说完,轻吐了一口气,然后问我:“恶病缠身,只可在梦中前行枯野,这辞世的俳句放在除夕夜看,不会觉得冷吗?”
冷吗?——刚刚确实是冷的。
但从吴蔓的电话打来的那刻开始,所有冷气都被驱散了。她如同带着温暖光亮的神明,什么也不需做,只要出现,就能融化掉孤独深渊里所有的寒冷。
我很想念她。
“喂?孔乔?听得见吗?”
“啊…嗯…我在听…”我回过神来,把手机听筒紧紧贴近耳朵。
“…有水声?你是在河边吗?”
“对,我在多瑙河旁。”
记忆在流淌的水声中回落,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何会反复梦到在桥下的情景。
我奢望再次遇见她,奢望在《蓝色多瑙河》的乐音里,再感受一次,被温柔对待的假象。
风声、水声和吴蔓遥远的说话声顺着听筒的电流声一点一点落进几乎枯竭的心底。我脑海中空荡荡的,只剩下一个念头。
“吴蔓。”
“什么?”
“我想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