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4. 教授 同人(3 / 3)

,所谓千金市马骨,这些方士既有这样格物的能耐,正该多多封赏才是。”

“这是自然。”皇帝欣然道:“朕已经拟好了旨意,主持炼钢的方士纳为侍中,赐金百斤、帛百匹;搭建火炉的工匠赏赐米百石、布百匹。”

顾虑方士又施恩工匠,皇帝变法的心思已是昭然若揭了。当然,展现态度之时,还得顾念冲锋陷阵的老臣,于是皇帝温声开口:

“不过,方士们再如何格物致知,名声上到底不好听——也罢,这样将方士纳入新学的文章,还是由东方朔、朱买臣等署名吧!”

由东方朔等署名发表,那文章便与开宗立派的汲公毫无关联,充其量不过是能创死人的同人二创而已。这自然是对中大夫的体恤,只不过体恤中又自然而然的夹杂着刘家皇帝一贯不做人的甩锅**。虽然知道东方朔朱买臣等多半会因此而大受封赏,中大夫依旧是心情复杂:

“陛下盛恩。”

他停了一停,还是无法从容面对,只能转移话题:

“陛下,臣十数日前曾托太中大夫东方朔陈奏,所议之教授数学一事,不知可否施行呢?”

皇帝的脸色变得肃然了:如若十几日前,对帛书的种种推测还仅仅只限于猜想;那么自方士炼出钢铁以后,它便无可争议的展示了匪夷所思的效力——如果一道题目都能有这样点石成金的妙用,那么学通了帛书的精华奥妙之后,又能臻至何等境界?

这“数学”不学能行么?

但正因为这帛书至关紧要,皇帝才不得不谨慎以对,小心处置可能的风波。他沉吟片刻,徐徐道:

“教授数学倒并不为难,但教授还在其次,即使学有所成,总该给一条可靠的前途才是。”

如若仅仅是上林苑中选择一二近臣子弟教授这数理之学,还只能算是皇帝无伤大雅的心血来潮,但要广泛召集勋贵后裔教学,这意义便迥然不同,等同于直接向盘踞大汉数十年之久的经义开战,如此天翻地覆的壮举,纵以皇帝的英睿,一时也难下决断。

天子又道:“再有,即使这帛书‘数学’奥妙无穷,总得徐徐图之,让朝中见识到数学的大用,方可推行。”

汲公垂手道:

“是。”

徐徐图之当然是治国的至理,但朝堂上的事情,大半是拖着拖着便不了了之。为了坚定至尊的心意,中大夫沉吟片刻,决定给皇帝一个永不能忘却的数学震撼。

当然,中大夫深谙皇帝的心理,再没有说什么经世致用的大道理,甚至没有提及帛书惊人的实用利益,他只简单上奏了一句:

“陛下,这帛书中的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皇帝愕然:“标准答案?那又如何——”

一语未毕,皇帝猛然醒悟,眼眸中闪过了一抹亮光!

不错,标准答案!

——而今大汉以经义取士,讲究的是领悟圣人微言大义精深玄言;但领悟一事人言人殊,最终又该以谁的见解为标准?以多年的局势看,这评判经义的权限,毫无疑问的落在了各门各派的大儒手里,即使朝廷也难左右。

这无疑是对国家权力极大的侵吞。太初元年以后,大儒依仗着解经权兴风作浪,屡屡干预朝政,更是令皇帝无法容忍。但无奈形势所迫,而今也只能视而不见,勉力以文法酷吏制衡而已。

但设若——设若朝廷取士不再完全仰仗于这模糊、朦胧,被大儒垄断话语权的经义,而掺入了某种答案确定无疑、绝没有空子可钻的学科,那么……

皇帝的鼻息变得粗重了。

汲公露出了某种心满意足的微笑。

·

彼此对视片刻之后,君臣之间终于达成了不可言说的默契。

“中大夫说得有道理。”皇帝缓缓道:“纵使徐徐图之,也要先做些预备……也罢,先把京中十二以下的勋贵子弟招来,学一学基础再说——朕记得,当初张丞相曾编订过《九章算术》?”

以《九章算术》为入门的根基,也算是考虑到了难度。中大夫俯首称是,却再次陈奏:

“陛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要推行这数理新学,还要皇室垂范天下,方能一往无前。”

皇帝……皇帝的眼角微微抽了抽。

沉默少许之后,皇帝顾左右而言他:

“汲公金玉良言。但朕日理万机,委实是忙得不可开交……“

——不错,只是忙得不可开交,绝非什么难度问题。

汲公顿了一顿,倒并没有苦苦逼迫,只是平心静气的建议:

“既然如此,那么太子年幼,时间尚且充裕,不知可否在启蒙训导之中,加入这‘数学’的内容呢?”

皇帝:……

说实话,想到帛书中匪夷所思的题目,天子不是没有犹豫。但他已经回绝了汲黯一次,再开口峻拒,难免会泄漏自己的底细……再说,朕的儿子应该——想来——大概也未必会怵这“数学”吧?

皇帝稍稍点头:

“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