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他身为姓宋的,生怕被秦秉忠迁怒,所以找了个理由离开,没有跟在秦秉忠身边。 似乎就是从那天之后,这个刘飞星就起来了。或许,那时他就已经立下了足够让秦秉忠另眼相待的功劳。 宋玑心中种种念头翻涌起伏,面上却是露出笑意,故意好奇地问,“云中王如此开怀,可是发生了什么好事” “算得上是一件喜事。”秦秉忠大笑道,“都是多亏了飞星为我献计。” 他没说究竟是什么喜事,宋玑踌躇数次,终究还是没有开口问,只是含糊着附和了些祝福之语,心下却越发焦虑。 这样看来,刘飞星说的似乎并不是宋之琳家里发生的那件事,但一定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并且,在这个当口,能够让秦秉忠如此兴奋,只会与一件事有关。 不能再等了。 宋玑下定了决心,人倒是松快了许多,又在秦秉忠跟前奉承了一阵,直到对方尽兴了,这才匆匆回家,研磨提笔,写了一封奏折。 云州的小朝廷虽然不被天下藩镇所承认,但他们依旧自称是大黎正统,自然也延续了五日一大朝,每日一常朝的规矩。 朝会上,通常都是文武百官各自奉承一番,说些太平盛世的假话,然后再由秦秉忠安排的人,提出一两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多半都是跟正在营建中的宫城相关的再由小皇帝问一句“云中王怎么看”,最后秦秉忠将事情处理掉,就算是走完过场了。 毕竟现在的“大黎”,领地就一个云州,而云州的事情,秦秉忠本来也不可能交给别人来处理。 然而这一日的朝会,注定了不会平静。 因为在朝会上,有两个人呈上了两封截然不同、但都令秦秉忠十分意外的奏折。 第一封奏折是宋之琳上的。 内容就是他昨天在家里对其他人说过的,请秦秉忠将传国玉玺交给小皇帝保管,以明正统,并且向天下昭告这个好消息。 虽然没有人联名,但宋之琳还是上了这封奏折,引得秦秉忠十分恼怒。 宋之琳这段时间在云州,一直都挺老实,他本以为对方已经学乖了,知道现在能做主的人是谁了,却没想到,他竟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跟自己唱反调。 不过宋之琳毕竟是宋之琳,秦秉忠留着他还有用,所以脸色虽然很难看,但也只是说了一句“容后再议”。 然后就是第二封奏折了。 上折子的人是宋之琳的族侄宋玑,也是秦秉忠最近比较看好的一个年轻人,而对方的行事果然都能切中他的心意。 比如这封奏折,就是极力夸赞了一番秦秉忠扶持小皇帝登基的功劳,将他夸成了国之肱骨、天下柱石,离开了他,大黎早就完蛋了此处还追溯了一下他当年杀死雁孤云,解除洛京危机的功绩在奏折的最后,宋玑认为,秦秉忠的功劳,皇帝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封赏给他了,唯有“以国许之”。 这就是明晃晃地要求小皇帝禅位了。 御座上的温阳白着脸,转头去看秦秉忠,便见他极力按捺,还是没能将翘起来的嘴角按下去。 这确实就是秦秉忠的心之所想。只是这种事,由他自己提出来,似乎不大稳重,也不合适。所以秦秉忠这段时间频频设宴,给所有人展示自己手中的传国玉玺,未必没有暗示和催促之意天命在我,诸君正该行那拥立之事 只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人太愚钝了,始终没有一个人开口,倒是让秦秉忠好生无趣。 今日总算有人开口了 虽然温阳早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就是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傀儡,但真正到了这一刻,他还是浑身发冷,因为畏惧而忍不住发抖。 好在御座很高,而下面的臣子们,注意力都放在了秦秉忠这个真正的主事者身上,很少有人会注意他。 好半晌,温阳才收回视线,又去看其他人。 很奇怪,他本以为这种事,一旦有人提出来,其他人便会立刻附和,迫不及待地将之定下来这就是秦秉忠能做出来的事。 然而并没有。 不但从洛京带来的那些臣子们脸色奇怪,纷纷低头沉默,就连那些追随着秦秉忠一路征战过来的心腹将领们,也都在皱着眉头,似乎并不太赞同此事。 其实这些人私底下也商量过这件事。他们当然都希望秦秉忠能够更进一步,自己也混个从龙之功,但又都认为此时时机不对。 不管天下人承不承认,温阳都是实实在在的皇室血脉,既然眼下只有这一个“大黎”,那秦秉忠就能挟天子而令诸侯。就算其他人不承认,也不会轻举妄动,对于己方来说是有好处的。 既然如此,实在不必急着称帝。 然而秦秉忠似乎是铁了心,这件事应该已经劝不住了他们以为宋玑是秦秉忠自己安排的人。 事已至此,既然拦不住,自然是越早表态越好。想到这里,几位心腹便都挪动了脚步。其中反应最快的,却是一个叫郑循的将领,他根本不打算长篇大论,而是高声喊道,“臣附议” 这一喊,其他人也都反应过来了,“臣附议”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让秦秉忠越发满意。 然后温阳毛骨悚然地发现,这一刻,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到了自己身上。 他知道,自己应该说一句“准奏”,如此,这件事就会十分圆满了。然而温阳动了动唇,却没能发出声音,只能又转头去看秦秉忠。 秦秉忠总算从那种飘飘然的状态之中回过神来,意识到这时候该演一个“三辞三让”。但随即,他又犹豫起来万一自己辞让之后,其他人信以为真,不再多劝怎么办 其实这种事,一旦开了口,就完全没有退路了,秦秉忠要是不上位,这件屋子里的人谁能睡得安稳 然而秦秉忠当局者迷,又或者已经不想再等。见温阳看向自己,他便大笑道,“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