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对自己,实在是太狠了。 如果可以,秦鱼自认也能做到,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爱自己的亲人,在亲人贤德(自以为的)的情况下,他愿意与之分享自己手中的权利。这是一种非常具有昏君范的潜质,秦鱼自己想想都害怕。 所以,秦鱼不想做王,他也做不了王。 蔡泽见秦鱼居然不想做秦王,不由大失所望,但与此同时,他心中又升起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来。 安平君,果然贤德。 秦鱼见蔡泽失望,不由打趣道: “我还以为,您会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劝我急流勇退呢。”怎么反倒是劝他去与太子争? 蔡泽笑道:“您也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不错, 此道理只适合辅佐君王的臣子,而不适合争霸天下的君王,霸者,自然要勇于进取,遇强则要更强,才能建立别人比不了的霸业。霸业没有高度,若只是比别人做的好,就急流勇退了,那也算不上霸了。" 所谓的霸道,就是要有舍我其谁的气势,让所有人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才算是成就。 以前的秦国就是这样的,秦国的百姓,都被一部秦法给治的服服帖帖,平日里百姓都老实耕种,只有在战场上,才能释放他们的虎狼本性,这就是商鞅给孝公的霸道了。 秦鱼呵呵笑道: “听先生如此说,那我更做不到了。” 蔡泽也笑道: “以在下所见,您行的乃是王道,霸道与您无缘,做不到也是应该的。”秦鱼只能呵呵傻笑,他看出来,蔡泽还是没有打消要扶他做王的心思。两人说完了霸道王道,秦鱼请蔡泽重新入座,继续品尝甜品。但这甜品,秦鱼吃在嘴里,却是没有了滋味起来。秦鱼叹道: “先生,您说,大王真的会疑心我吗?” 说实话,要是之前没有朝这方面想还好,秦鱼不自知,可以快乐学习工作生活,现在经蔡泽一说,秦鱼估计以后都睡不好觉了。 蔡泽笑道:"若是有小人谗言,大王一定会疑心您的。" 秦鱼不安的扭了扭身体,好一会才道: "自古以来都是人心难测,这个,唉,这个真不好说。" 秦鱼见蔡泽一副神色轻松自在享受甜品的样子,将自己的案几与蔡泽拉的近了些,跪着席子趴在案几上眼含期待的看着蔡泽:"还请先生教我?" 蔡泽不由笑出声来,此时,他突然将眼前的少年与自己心中的大贤剥离又糅合了,这世间所有的大贤,都是从少年长成的,只不过他眼前的这个大贤,成长的速度实在太快,功绩实在太过耀眼,所以才给人现实与想象的出入感。 但大贤就是大贤,礼贤下士的姿态都这么自然而恳切。 蔡泽想了想,道: "不如由您来举荐在下为秦国的相国,有在下在秦王身边为您张目,替您打消秦王的怀疑,如何?" 秦鱼收回了自己的身体,着实有些一言难尽。 历史上,蔡泽就是自己想当秦国的相国,就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来劝范雎自己辞职让出相邦之位,然后向秦王举荐 他自己去做相邦。 如此看来,蔡泽做相之心不死,而且相当坚定啊。 秦鱼有些为难: "但是,范相功劳卓著,而且治理国家并无错处,我就是举荐您为相邦,大王也不会将范相换下来的。" 蔡泽退而求其次,道: “那就请您向大王举荐在下,说在下有为相之才,其他的,就由在下自己来争取吧。" 秦鱼颇有些瞠目结舌,又将身子探出去,神秘兮兮小声问道: “那先生打算,如何将范相取而代之呢?" 蔡泽微微笑: "此乃机密…" 秦鱼:…… 行吧。 历史上蔡泽能取范雎而代之,是因为范雎的两个大恩人犯了错,一个救命恩人郑安平在攻赵的时候打不过带着两万秦军投降,另一个知遇之恩王稽做了河东郡守,居然密谋谋反,被秦王知道之后处死。 这两人不光彩的死法,给了范雎深深的忧虑,蔡泽就是从此处看到了进取的机会,从而劝范雎急流勇退,保全自身,范雎也听了,才主动送还相印,举荐蔡泽为相的。 据他所知,现在的赵安平仍旧在范雎府上白吃白喝,王稽也仍旧做着郎官,然后偶尔出使一下其他国家呢,他们都没有受到范雎的举荐。 是时候不到,还是有其他原因,秦鱼就不知道了。这两人没有犯错,蔡泽要想换下范睢自己上位,难。反正秦鱼自己是看不到机会的,不多,或许蔡泽自己已经心有计谋了? 只是不知道,聪明的蔡泽和心计无双的范睢对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应该不会把秦国的朝堂弄的一团遭吧? 应该不会的,两人都是聪明人,若是闹的太过让秦王不喜,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秦鱼自己想了半天没想出个什么结果来,但他自己为了能让自己睡个安稳觉,还是快速的给蔡泽写了一封举荐信,将蔡泽大夸特夸,请秦王任用蔡泽在朝为官。 秦鱼相信,如果蔡泽说自己可以在秦王身边为自己张目,那蔡泽就一定可以做到。 因为他如今是名满天下的安平君,若是蔡泽对他说出来的话做不到,对他许诺过的事情做不到,那么蔡泽此生,都不会有第二个人赏识他、信任他了。 所以,蔡泽一定会想方设法的用尽 所有的才学和智慧来达到他的目的——让秦王打消对安平君的猜疑。 虽然这是还没有发生的事,但君王猜疑这种事,未雨绸缪绝对是有必要的。 至于会不会对范雎不公平? 笑话,若是范雎真的被蔡泽给从相位上弄下来了,那只能说范雎技不如人。朝堂争斗,并不比战场厮杀更加容易,所有从政之人,都应该有这个觉悟才对! 等到秦鱼前脚车马仆从伺候打发蔡泽去咸阳,后脚就收到从咸阳而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