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评价:“和槐宗一比,大侄儿你突然也变成了仁君,毕竟你只是在使劲节流,他是节流的同时还在其节流的地方开源。 朱棣锐评: 不能这样比,大侄儿可是有老爹给他留下的厚底子,那槐宗有吗? 【改朝换代后,顺治着手处理驿站问题,把原本的民当改为官当,并许诺以万历年间的账本为基准,不再额外加摊派。 意思是,以后地方政府管理这个驿站,钱从地方财政出。不再让驿站这个独立系统去向百姓征收“杂税”转换而来的新赋税”。 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后,确实遏制了一定的乱收费行为。 但也没啥用,首先是地方财政对驿站负责以后,不得不面临这种庞大的开销,容易造成财政紧张。 /> 好处当然是扶贫,弊端是容易算不清楚账,而且服役的可怜百姓还得千里迢迢的去很远的地方,无形之中加重了负担。 现在改为地方财政处理,好处是比较明确。缺点是,穷的地方真的hld不住。】 这么一长段,老朱和朱棣,都自动提炼出了那高亮关键词。 他们忙道:“对啊对啊,那富裕的省份本来就该帮助贫穷的省份!这不就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性吗? 朱棣狠狠点头: 没有咱们这样大公无私的中央,那偏远地区如何发展?不能让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其次是,顺治那会儿和崇祯一样,也有很多仗要打,缺很多银子,这银子就又打到了驿传系统上。 最后就变成了,乱“加派”行为得到了合法化,成为了国家要求的“赋税”。 所以,清初的驿传改革,并不是什么一扫过往积弊的超强良政。 而是顺治他比槐宗强点,领会到一条鞭法的思路,并基于这个思路,进行的调整,减少了很多中间繁杂的步骤后,完成了自嘉靖以来的驿役折银改革。】 老朱: ? 老朱骂道:“这话说得真怪,倒像是那顺治才是一条鞭的正统继承人,不要靠近咱的好孙!”解缙突然感慨: “若是那顺治一开始打出减赋的口号,想必天下苦于槐宗的百姓的心,恐怕一下子就要被收拢过去了吧。 杨士奇叹气: “只要一开始的口号说得好,百姓是察觉不到后面又加了多少负担的。” 老朱点头: 嗯,等察觉到,就要起义了。 【讲完了驿站、税课司等杂职官员。我们把目光转向阴阳生、医学生。 洪武31年6月16日,朱允炆下令革除天下“阴阳学、医学衙门”,理由是群臣议论,认为既然已经有阴阳户、医户的存在,可以根据户口寻找专业人才,就没有必要额外设置这种吃干饭的部门。 这个阴阳学、医学衙门是蒙古人创立的。最初成吉思汗想要寻找特殊人才,就搞了个“诸色户计。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这个数学爱好者,很看重阴阳学的教育以及人才挖掘,于是要求它和医学、儒学一样,在地方开办学校,培养、管理人才。每 年向朝廷输送固定人数的人。 也就意味着,其实阴阳学、医学衙门不仅仅承担着管理天底下所有会天文、会医学的功能,它也负责“教育”。 甚至, “教育”色彩在最开始是重于“管理”的。】 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深知数学的重要性了,因此他们被提醒了。 这阴阳学,是不是也应该改造改造?变成偏重于理科、工科这样实用性很强的东西?毕竟这帮学阴阳学的,数学都学得不差,想来脑子是很灵光的。 【忽必烈的政策有弊端,那便是他只强调录取多少人,没有管如何形成稳定的生源,和假如落榜以后这些人该干什么。 医学还有天然存在的病人供他们过活,阴阳学就比较抓瞎了。因而阴阳学的发展是较为平缓的。 明初的医学,我们在儒医一节已经描述的很具体了,大量的医生不愿意出仕,以医避世。阴阳学呢,则更特别一点,最初,并不是朱元璋下令建阴阳学,而是地方官员自发的重新修建被废弃的阴阳学衙门。 一直到洪武17年,老朱在天下各处设立阴阳学,给官不给钱。】 朱棣点头: “稳定的生源和落榜之后他们能干什么,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老朱也点头: “嗯,虽然兔朝那百万大学生,我们是无论如何都养不起的;但若是在工匠内部,搞出如同科举一般的晋升体系,我们可以试一试。争取这些学阴阳的,都往那工匠的方向走。 【比起朱元璋,朱棣是一个更关心这种杂学人才的皇帝。 他在边疆地区大量的兴建阴阳学机构,比如云南大理、四川永宁。甚至交趾,他打下以后,也马不停蹄的设立了阴阳学。 这种学校的兴盛和衰落和皇帝个人意志有较大的联系,朱棣喜欢永乐大典,喜欢什么人都要,就希望从民间获取大量人才。 堡宗这样的,不太感冒的,在正统12年,户部上奏的7项边疆问题里,独独否决了地方阴阳学的设立。 朱棣以后,地方阴阳学人才滥竽充数的情况也逐渐显现。到了成化,开启纳银补缺以后,阴阳学的质量就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国家是管不太上了。 ——医学也是类似的。】 朱棣再一次目光犀利的看向杨士奇。 这会儿他觉得,这件事还真不一定是堡宗的问题。这说不得就是这以杨士奇为首的儒家的人的问题! 这帮儒家人啊,哼,最爱嘴别的学说了。哪像自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阴阳学,看似微不足道,在封建社会却起到了一种特殊的连接政府和百姓的作用。 那就是,他们不是单纯算数学的,而是往往和民间信仰结合,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