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有点关系。 沧州那边,徐凯在一边积极土方作业in,一边派出探子在暗搓搓的偷窥燕王在干什么。 最后是德州。 明史载,盛庸“守住”济南,又“光复”德州,“大功”一件呐。于是封他为历城侯,和平燕将军。 原总负责人李景隆被撤职,叫回南京了。】 李景隆长吁一口气:我解放了!功也好过也好,我终于解放了! 【下回再见他,就是南京他给朱棣表演大明战神开城门了。】 李景隆泪水长流。 如何到了此时,我还不能解甲归田? 从始至终都在等着自己戏份的郭英,呆了片刻,啊了一声:“等等,我呢?我就一声‘无功’就完了吗?下一次见我,不会是我死了吧?” 幸好他不知道一句话“开局既巅峰”,否则,他便会明白,自己是个甚至只活在Up主最里的巅峰。 此时他悲愤道: “这燕王二子被删了,Up还要多方论证他的功绩,怎么轮到咱老郭,就什么都没有?未免也太潦草了吧!还有我的好孙郭勋,你怎么没写写你爷爷靖难中的英勇身姿呢?” 大家怜悯地看着郭英。 看这又疯了一个啊。 你仔细想想,你孙子敢写你靖难中的英勇吗? 那嘉靖,虽然是个带孝子,但确实是朱棣的带孝子啊。 【盛庸,明史对他的记载,仅有洪武年累官都指挥使,其余不详。根据江西古田村盛氏家谱考证,他出生于1334年,建文二年66岁。 元末农民起义,他本来是地主们组织对抗农民的私人武装力量,后来归附邓愈,在江西一带打仗。 洪武4年5月,升定远征万户,调去辽东。 洪武8年,参与围剿纳哈出一战,9年正月,追至猪儿谷,打败敌军,立下功劳,第二年授诰命。 后面不再有记载,总体来看,是一个在辽东地区活跃的武官,纳哈出一战有亮点,没有别的更多信息了。 明实录也没有任何痕迹,甚至不知道他是哪个地区的都指挥使。 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在靖难中被重用。 相比暗淡的他,另一个重量级的将星,也是除了镇守甘肃的宋晟,以及在辽东不得动弹的杨文以外,朱允炆所能打出的最后一张至尊将星卡。 何福,在盛庸名字的遮掩下,即将出场了。 他被派去了德州,和盛庸一起练兵,同时筹备收复河间之事。 文人为了把东昌之战、夹河之战的一些功绩归给盛庸铁铉,你没有办法在史料里看到他,他得等到建文三年,才姗姗来迟的出现,出现时也是一个矛盾的史料(这里先按下)。 最后,到建文四年,你才看到他开始打架,这是很好笑的一件荒诞事。】 “何福。”老朱嗯了声,“是个活捉刀干孟的好汉子。” 皇子们则在思索:“东昌之战、夹河之战的一些功绩……这话说的,不会老四你败了吧?” 朱棣却不以为然,一声哂笑:“胜败乃兵家常事……” 皇子们记起来了:“之前光幕说张玉快死了!难道就是在这两次中?” 不以为然的朱棣瞬间破防。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说说何福。 何福,1348年出生。 和完全底层的一步步爬上来的顾成不同,何福祖上出过元朝时的高官,又住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老爹那一辈就有族里亲戚慧眼投明了。 比如他爸爸何观的堂兄弟何遣赋,在朱元璋到吴地时,送了大批军需钱粮。 老朱超开心,特封他为御前护卫指挥使。还顾念他年老,走路不太方便,派了一个叫张天德的管家,伺候他度晚年。 徐达给他送了一块“忠义堂”匾额,宫廷画师给他画了彩色画像,刘伯温在上面提了字。 老朱他真的,好爱,我哭死。】 老朱这时笑了:“我记得他,他搬到常州府那边住了,是金沙(今金坛)峙玕吧!” 他难得摸了摸胡子,看着左右,意在告诉大家,咱也是很爱功臣的啊,好好跟着咱干,亏不了你们! 【而何福爸爸何观呢,直接参军跟着朱元璋打仗了,洪武初年,做到了通州卫指挥使。 洪武4年退休,颐养天年去了。 不过,后来接受任务督运粮草去燕王府(起码洪武13年后),死在了北平。 总之,你看这家族履历,绝对的根正苗明。 因此,洪武4年,在他爸爸退休的时候,年仅23岁的何福就被老朱封为了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我们前面提过,金吾卫是老朱的亲卫,一上来就是亲卫的最高副长官,相当看得起他。】 老朱得意:“咱眼光好,一眼相中这根好苗子。” 他转向朱棣。 “不是咱说你,就算一开始,你屈居北平,地少人稀,挑不出好苗子,但从你登基以后,到你北伐,也八年了,怎么就挑不出些好的来呢?这眼光,还得再练啊!” 朱棣一时之间,倒也有点疑神疑鬼。 按说自己的眼光没有问题啊,可是为什么一个人都挑不出来呢? 难道真的……不,绝不,绝对没有问题。 一定靖难四年,大明太过伤筋动骨,耗光了英雄血啊! 【何福没有辜负老朱的期待,当他洪武15年跟随傅友德的25万征云南大军,踏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不断的在实录里刷新着他的功绩。】 傅友德也记起来了:“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我好像派他向陛下您回报前线战报。” 朱元璋点头:“不错,咱听完他汇报之后,又打发他赶紧归军,把咱的话,带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