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人。 ——筛下去的人太多了,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我再选61个人。没有提什么南北,只说取了山东韩克忠为第一。】朱榈思量片刻,摇头道: “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都说南北南北,这韩克忠是北人,那陈安 是南人。一南一北,颇有深意。"【且这回的朱元璋策问问的很有趣: 为君者,必须要明教化,可是百姓那么多,各地人情不一,故而,古之哲王设立五刑(刑罚), 表彰善者,惩治恶者。 历代以来,都是这么干的,没人改过! 我辛苦劳碌30年,就希望安民生,对于不遵循的百姓,我先教导他们,不得已才施之 五刑。现如今,既然百姓不再自我犯禁了,你们帮我想想有什么除了刑罚以外的办法吧。】老朱今天也为自己的宽容大度而感动。 "古之圣君在思量的问题上,便是如我这般吧。"当然,他又思量了一下。 "不过那后代,都是法治为先,看来,不是我法用的多,而是我法用得少,咱还是走得不够远呐!" 虽然大家听着好似老朱说得有点道理……但是,他们还是深深的认为,老朱说的没有道理。 【老朱为什么如此有感而发呢?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双槐岁钞》[成化-黄瑜]里找到答案,现如今关于南北榜最详细的记载都在其中。 它是一本私人史,可信吗? 这点,明末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可以与之印证。他收录了一卷《长史黄章等薄福不臣榜文》,并记录了榜文概要。 黄章,福建人,本位文华殿直府长史。 洪武三十年与其余众人,共同翻阅学士刘三吾主考的会试落第之卷。 以不用心批阅,且所进卷,有“一气交而万物存" (《双》作:一气交而岁功成),及“至尊者君,至卑者臣”等语(《双》作:贵而在上者,君也;贱而在下者,臣也。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出自《答君臣同游策》) 坐罪,告寘于法,惟戴德彝与尹昌隆免,特榜其事示戒。 说明,朱元璋当时写了政府公告,只是编实录的杨士奇等人不知出于什么心态把此事模糊过去了。】 "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皇子沉默良久, "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呢?"朱元璋面色极为阴沉。 比较懂道家,研读了不少《易》的朱柏小心翼翼的科普: "一般都说阴阳二气交感,这里说一气……不妥,独阳不生,孤阴不成。" 朱权纠结了一会儿,也补充道:“用贵贱形容君臣关系,实为不妥,过分露骨。一般都提倡君臣和睦……而且,还是回答的君臣同游,其乐融融时说这种话,啊……" 不学无术的皇子阿巴阿巴: “那他们干嘛上这种卷子?” 朱元璋大喝道: "是啊!咱也想问为什么上这种卷子! 其心可诛!" 【其概要和双槐岁钞的说法基本接近,黄瑜很可能是看过榜文原件,写了记录,所以大体是可信的。 以下,会根据这本私人史为主体,进行讲述。 洪武30年的会试,主考官为[湖南茶陵][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副考官为[天津宝坻][安府纪善]白信蹈。 所谓安府纪善,就是安王朱楹府上的属官,正八品,很Mini,管礼法、教育的。相传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是纪善。】 大家听到了这前边从未出现过的弟弟,情不自禁地左右扫了一圈,准备找找这弟弟……没找到。老朱也纳闷: “安王呢?” 朱榈咳嗽了一声:"楹弟今年才九岁呢。因为前几次听的时候他睡着了好几次,后来便没有叫他进来睡觉了。" 朱元璋也没有办法。 他毕竟不是什么魔鬼。 【品级低不影响洪武朝的考官出任,当时只考虑“品学声望”,寻找“经明公正之士”,花钱聘为考官。 所以像金幼孜、胡广的老师聂铉这样已经致仕的“前翰林院典籍”也可以当副考官。】朱棣悟了,缓缓道: "所以此胡广,便是彼胡广,更是彼胡靖啊。" 金幼孜: "……" 光大弟,愚兄尽力了。 【永乐2年开始,逐渐有阁臣化的倾向,解缙、黄淮、杨士奇、金幼孜都当过考官。但注意,朱棣时期的阁臣只是老板小秘,实权在夏原吉、蹇义等六部尚书手里。】 "解缙。"别说,老朱还知道这个人,他用过。老朱撇嘴, "又是江西人。嗯,江西解元。"说罢,又是撇嘴。 "虽是个有才学的,却恃才傲物,傲慢无礼。"朱棣回忆了一番: "他好像不在朝中?他哥哥解纶在。" 朱元璋:"啊,23年的时候我召见了他父亲解开,八十了,就让解缙给他回家养老去了。去年也召他们父子来京过,打算让这小子在家养性十年再用来着。" "哦……"朱棣陷入思考。 朱元璋补充道: "让他修 永乐大典、当小秘还不错啦,别的再看看。" 小秘金幼孜: "…… 他虽不喜这个称呼,如今,也只好委屈的接受了。 【后期就变得抓马了,阁老担当主考官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了会试主考官为次辅的定例,次辅主持过了换三辅,以此类推。考生考试前已经知道主考是谁,于是对着人家的喜好来输出。 阁老对科举的掌控力度大大up,座师现象虽古已有之,但是因明清的座师影响力之大而出名的。各个阁老对一科主考官的职责是很看重的,可以招更多小弟呢!】 "好哇!"朱元璋大是生气,“咱就说,那考题都不是皇帝出了,能叫天子门生吗?果然,变成了阁老门生了吧!等那主考官三年换一次,是不是又要开始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