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边境互市,这些年我朝与北燕交恶,货物多销往北魏,南越等地。北魏现今现今商贸繁荣,国力增强,长此以往于我大周不利。”
景德帝一向赞赏周淮安姿容出众,才思敏捷,对他的意见多有采纳,听他此言后道:“子慕言之有理。”
右相赵捷反驳道:“北燕蛮夷,一向言而无信,当年背弃盟约,攻打我大周,实不可信,况且我大周地大物博,何须与北燕通商。”
赵捷外戚出身,凭借着太后的宠信身居高位,实际上是个草包,借权势大肆敛财,打压异己。当年若非他向明德帝几次三番进谗言,骠骑大将军怎会被强召进金陵。
周淮安眼中闪过一丝厌恶,道:“我朝物产丰富是不假,只是多是丝织物与谷物,马匹矿产并不多。百年来三国多有争斗,北燕当年敢背弃盟约是因我朝兵微将寡,乱世求存凭借的是实力,不是信义,通商势在必行。”
他学着儒家的经世济民之道,但他从不是纸上谈兵的酸腐之人,他知道仁义道德在这乱世用不上,他走到今日凭借的可不仅仅是锦绣文章。
明德帝沉吟片刻后看向了谢尧,道:“你怎么看?”
他这样问便是认同周淮安的观点又不好驳自己的母舅,暗示谢尧支持周淮安。
谢尧道:“通商,是强我大周,弱北魏;不通商,便是强北魏,弱我大周。臣赞同周侍郎开放互市之策。”
至此,这场争辩有了结果。
周相的书房布局较周淮安更简单,花草虫鱼之类的物件一样都没有,但书架上的书籍却是满满当当,不仅有经史子集,还有游记医书,足可见他涉猎之广。
周相坐在书案旁,手中还握着一卷书,是陶朱公所著的《商训》。
许清浅行礼道:“见过祖父。”
周相抬手示意:“坐吧。”
她虽嫁给了周淮安,可周寅平素事务繁忙,这是她第二次见到这位“祖父”。
“我听子慕说了,那一篇策论是你写的?”周相搁下书,问道。
“是。”许清浅答道。
“可是从前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他的声音平和,问的话也很是随意,可她不敢有丝毫大意,集中心神应对。
许清浅道:“我并不懂这些朝廷大事,只是在泾州有几间商铺,售卖北燕的货物。想着国家之间的往来与商人交往有些像,便写了那篇文章。”
周相点点头道:“若你是男儿,必是状元之才。”
这话便是夸张了,她不过才读了四年书,怎能与饱读诗书的儒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