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这时候会觉得休息特别有品质感。 二、中医融入生活 我是喜欢文科的,小时候还特别不喜欢数学等理科。 可是接触文科多了之后,会感觉头脑得不到延展。 考虑来考虑去,也就是这么一亩三分地。 而且感情写得多了,自己都会头晕的。 这时候如果接触的是数理化的话,是会产生不同的效用的。 因此我喜欢在休息时,接触数理化的事物。 现在根据我的观察,派用场的还是数理化。 学数理化,学电脑的人,往往话不多的,但是事情是掐到点子的。 我接触过这些人,也很喜欢他们的特点。 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她学的是编程。 可是她不愿意去IT公司上班,原因是加不完的班。 有用的确会带来负面作用的,那就是没完没了地去派用处。 这样谁会受得了? 于是文科的人文学说就派上了用处了。 这时候是需要舒缓,是需要温柔对待,是需要安静,是需要减压。 写到这里,我怎么感觉到自己的路程都是单线的呢? 比如说,喜欢文科,那么就一门心思的钻研文科。 而喜欢理科的呢,学出来的东西是派用场的,然后也就一味的走派用场这条路线了。 这样一来,不等于是只用一条腿走路,只用一只手做事吗? 当然无法平衡了。 假如说,理工科出身的老板,去搞文科的事务。 或者说是,文科生去开理工科的公司,这样如果协调得好的话,会产生很大的效用的。 只是要这么做的话,不要指望短期的收益,因为要想两者兼备,那就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时间的积累。 今天我又喝咖啡了,只不过昨天米有喝,前天也米有喝。 今天是可以去喝了。 而且连续两天不喝,真的也就差一点想不起来了。 要不是觉得想进入工作状态,先要适应一下的话,真也想不起来去喝。 今天我喝的是清咖。 有一位同事是很喜欢喝清咖的。 她就要无糖的,觉得健康。 我是喝不进的,还是要放糖,放奶。 喜欢拿铁那种口味。 所以看《怪你过分美丽》里莫向晚喝的低糖拿铁,觉得很有代入感。 然后飞象娱乐的郝迈要喝澳瑞白,这款咖啡我也喝过的。 那是最近,在盒小马里看到有澳白咖啡,那么尝尝看。 人家给我的澳白咖啡居然还是无糖的。 也因为如此,我产生了自己去买奶精球,以及糖包的想法。 而且我是放在包里的,万一碰到了不理想的环境,那么我就不用去将就了。 而是继续自得其乐。 另外澳白咖啡名字听得新鲜,其实咖啡太浓了,我喝了精神太好了,晚上都快睡不着了。 早就说过了,那时候也是这般天气,我记得是在外面等客户,和上司一起去逛超市,那时候看到了雀巢的摩卡、拿铁和卡布基诺,是速溶包装的。 当时我就说,任何超市里,像这种花式的咖啡是卖得最好的。 正宗的咖啡很多人喝不惯的,反而引起副作用。 而加奶,加糖,是减少了咖啡原来的味道。 可是是本色,还是不会变。 一冲出来,而且闻上去和喝起来都是咖啡的味道。 但是没有那么突出,而是融入了环境中,成为环境的一份子。 真别说,这还是中国的文化使然。 让咖啡为我们所用,让它融入环境。 然后有些花式咖啡,喝起来就跟麦乳精似的,甜甜的,香香的,会有一些提神,但是不过分,到了点儿,照样要睡。 不影响生活的。 我倒是觉得这也不错。 相反,这样一来,我就难以适应咖啡原来的味道了。 今天我喝的咖啡是清咖,但是放了一块红糖。 红糖对气血好。 既然一样是糖,与其放黄糖包,还不如放红糖呢。 一放下去,哇,太好吃了。 也是我又放了一块。 我还决定今后喝清咖的话,那么放两块红糖。 咖啡和红糖其实是相冲的。 咖啡是伤气血的,它是一味地提神,可以适应工作的节奏。 就像是冒失的小伙子,他就只管着要意气风发,要出人头地,至于会有什么副作用,这是他不管的。 而红糖呢,则是调理气血的。 既然两者相克,而且咖啡还是霸道的,那么就多放一点红糖,来让霸道趋于中和。 然后再用生姜红糖的话,味道更丰富。 生姜也是补气血的,温阳气的。 所以说,休息在家,一定要学一点中医。 我这样的喝咖啡,其实就是中医的原理。 当然假如要加奶,也不是不可以。 增加一些味道而已。 都不是主要的。 关键是这一款咖啡,红糖一定要多。 这样就可以起到平衡和中和的作用了。 然后,外面还没有买。 只有家里可以做得出来。 还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尉缭子功成身退,他帮助秦始皇建立霸业之后,什么都不说就走了。 后来人家问他为什么不讨一些荣华富贵呢? 他是有功的,完全可以要得到的。 尉缭子说的是,秦始皇行霸道,表面上强势,可是内在已经耗空了,不适宜再呆下去,尽早走人为善。 这不就是目前股票的玩儿法吗? 有些股票看着在上升,股价也被炒得很高,买家也很多。 可其实就是割韭菜来着。 这时候不做比去做更有效。 走为上。 所以呀,股票也好,休息也好,原理也是同一个。 平时要赶时间,赶进度,赶着工作的节奏。 是挺紧张的。 那时候也顾不得身体的情况。 有时候把手里的事情早一点忙完就很好了。 更何况是气血。 看得见的尚且顾不齐,遑论看不见的? 可是看不见的也同样重要。 有时候看不见的还更为重要的。 哪怕是忙碌紧张的工作时刻,也要想到气血的平和通畅。 何况是休息天,更应该把虚耗的气血给补回来。 这时候是需要中医的。 然后中医也就这些花样,不用去医院,也不用专门去学的。 也许这就是中医为什么不被看重的原因吧。 太接地气了,谁都会一两手的。 爸爸说过这样一件事,到了医院的中医科,就看见患者对医生说,给我几两黄芪,几两红枣,几钱什么什么。 一个是如此,两个是如此,三个也是如此。 那么大家就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到底谁是医生? 医生苦笑道,中医也就这些花样,而且来看中医的,都不会是急性发作的病症,都是需要慢慢调理的,那么久病成医,自然他们也会了。 学会中医并不难,所以中医无须花很大的心思去学。 但是要灵活运用,就需要费心思了。 真正好的良医也不容易碰到的。 爸爸以前跟我说过一件事的,有一个外国人,他的腰不好,看了很多医生,都不得其法。 后来到了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