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肺都要被你咳出来了。”
顾思榆赶紧摆手摇头,示意对方不要这么好心了,她没病啊,这一被查,又容易露馅了。顾思榆眼睁睁的看着记录太子言行的官员已经开始刷刷的动笔写字了,太子胤礽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被记录的。
但顾思榆可不想自己同兄长一起成为被记录的中心人物,她这一直沉默不语,装哑巴也是麻烦。
好在还有汤斌无惧太子的威严,直接同胤礽讲道:“太子殿下,课上请勿说些与读书无关的话题。你与顾公子有话,请在课下说。”
“我知晓了,汤大人。”
顾思榆朝着汤斌感谢的点了点头,原来这位年迈的长者就是传说中的太子太傅汤斌汤大人。也就只有这种有才华,又有能力的人,才能降得住胤礽这种小魔王吧。
汤斌未曾注意到顾思榆同自己投来的目光,他从自己的书桌前走到了胤礽的桌前,向其伸手言:“近日我们讲到了四书中的《孟子》,烦请太子殿下将手中书递与我,我随意的考考你,背诵一段。”
“汤先生但问无妨,我以熟记于心。父皇曾言,他幼时读书就是将每段要记的诗要背的文章读够120遍,少一遍也不可。我亦会照着父皇的要求,要求自己。”
“太子所言甚是。勤奋好学乃求学路上最为重要的一环。”
“太子,请听。”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这一段话的下一段是什么?”
“这段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好,背的好,希望太子谨记,自己身上的担子,即为太子就要具备忧民忧国之情怀。”随时随地都要提醒太子身上的使命,以书上的知识,引导他融会贯通,结合实际。
“那顾贤侄今日也有背会的段落吗,可以让我们这些老臣听一听吗?”汤斌并没有因为顾泓皓只是个伴读继而在书斋中忽略他的存在,时不时的,在考太子学问的同时,也会考考顾泓皓。
顾思榆有想过自己会被叫到名字但没想到这叫名仪式也太快了些,而且,她若是此刻不出声,倒显得兄长不认真读书,若是出声了,两人的声音相差甚多,在场这么多官员以及宫人,不被人怀疑才怪。
好在,胤礽还算是个护犊子的好队友,汤斌一说要考顾泓皓,他就赶快表明对方的难处,“汤先生,今日泓皓的嗓子因受了风寒哑了,那关于他的那部分,就改日再问吧。”
“既如此,那就默写一段吧,写完后,直接交于我就好。”汤斌并没有因为顾泓皓生病,而免了他的功课。
顾思榆刚刚的临时抱佛脚可能还有些用,她在上面看到了一段很熟悉的话,若是能把这段话写出来拿去交差应当可以勉强混过去。只是她的字,与顾泓皓的相差甚远,但愿这位老先生能在看完她的字之后,不会被自己气的吹胡子瞪眼。
除了汤斌教学的汉文之外,满文师傅也在之后问询了胤礽一段满文的读法,同样的也让他继续默写下来。于是乎,他们两个人,都挺忙的。忙着读书写字。
顾思榆自穿越到这里,在顾府混日子混了整整八年有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认真的端坐在书案前写字。
毛笔字虽写的不好,但是至少不会有错字。四书五经不会通篇背诵,但是至少能了解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请先生查阅,但请先生原谅学生如同鬼画符的字体,病了之后,全身无力,手抖的不行。]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顾思榆在写完之后,把纸折叠在一起,盖住了上面的字迹。她的这一手不是狗爬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的字,还是由汤斌一人品鉴就好。
当顾思榆走近的时候,汤斌正坐在椅子上一手摸着自己的胡子,一手拿着一本名为《云间据目抄》的书。顾思榆虽不知这书内写了些什么,但她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她料想这本书,如果被小黛玉看到了,肯定会爱不释手的。
汤斌见她靠近也不说话,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自己手里的书,以一副很慈祥的口吻问道:“你想看?”他善待每一位好学的学子,不分身份之贵贱。
顾思榆先是摇了摇头表示她不想看,但又觉得既然对方就发问了,很有可能会愿意借给自己。她跟着又点了点头,示意想要。
“你这又是摇头又是点头,到底是想与不想?”汤斌只觉得今日的顾泓皓与之前有所不同,原来的的他,若是想借书,哪会如此别扭。直接一句,先生可否将书借我阅览数日,数日之后,我必原璧归赵。
顾思榆这次学聪明了,只点了一下头,代表一个字想。
“那你课后再来找我拿吧,还是同以往那般借你五日,五日之后还我就好。”现下自己还要看呢,不能立即就把书给他了。
顾思榆再度点头,将手里默写好的《孟子》交到汤斌手上,汤斌放下手中的书,去接之。
在看到顾思榆的字之后,他眉头明显一皱,再度望了望身前站着的这位“顾泓皓”,不论是从她写的字,以及前篇留下的话,还有她的站姿,以及遮面的面纱,让汤斌不得不怀疑眼前人是不是顾泓皓。
顾思榆拿出这种字,完全是在丢顾泓皓的脸面,她根本不敢与汤斌眼神对峙。只要一看,眼睛里就只有心虚二字。
“原文是得兼,不是兼得。”汤斌虽察觉有异,但也保持了看破不说破的态度。他拿着红笔,批阅了顾思榆写的有误的地方,顺带念与她听。
接着又在纸张的最末尾处,批注了一句话之后,又把她的文章还于她。
顾思榆自以为自己蒙混过关的把舍生取义给拿了回来,未曾想,在看到汤大人的最终批注之后,她整个人楞在原地。
原来,这些小把戏,终究逃不过汤大人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