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都没有,就像我爸说的,已经做好了我上大专的准备,我自己也是一样,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希望考上大学。 看着高考手册上那一个个知名大学的名字,我懵圈了,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填。一个平时考试只能考到班上倒数几名的学生,想上大学,那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于是,我很认真很认真的,把大专院校给仔细看了一遍,在大专批次上,优先选好了大专院校。我觉得,我大概率还是要上大专的吧,所以大专学校一定要认真的选择。 选完了大专院校,这时候回到志愿的前面两栏,第一批次本科和第二批次本科,我又犯了难。 这两栏不填吧,又太可惜了。万一我走狗屎运呢?不过这狗屎运吧,一般也不会太离谱,你说我这一脚狗屎,踩上了第一批次本科,这算什么狗屎运?金子做的狗屎吗?想来我没这个福气。 所以最终,第一批次的本科志愿,我直接空白,我压根儿就没填,我连研究都没研究,我实在是懒得费心思,去考虑怎么填第一批次本科了,我根本就没希望的嘛,花时间在这种完全没希望的事情上,不是我的风格。第一志愿南大、东大那些优秀的学校,我想都不敢想。 所以,除了大专院校的志愿栏目以外,我花心思最多的,就是这第二批次本科了。但即便是第二批次本科,也不是我这个学渣敢高攀的,所以,我必须要剑走偏锋,才能有希望。 这时候,又是我的姐姐,给了我启示。 我的姐姐在我前面两年考了大学,很遗憾没能考上,她语文考了147分,英语考了满分120分,可就是因为数学太烂了,只考了40分,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最后,姐姐上了我们这里一个非常知名的大专学校,过去几十年,这个大专学校也给南京的各行各业贡献过不少人才,校友非常多。 对了,这里提一下,学历这个东西,有当然最好,没有也没有必要太纠结,因为人生的路很长,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就像我的大专姐姐一样,她的人生比我成功多了,后面说工作的时候会说。 回到填志愿这里。 我考大学的那一年,非常的巧合,刚刚好,碰上了全国性的第一次大学扩招,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正是因为大学扩招,所以各个大学和大专都在想方设法的发展自己。比如说,我最终填的那个大学。 这个大学是一个专业性的大学,照道理说,这个大学应该是只有生化环材类的科目的,培养出来的也是生化环材方面的人才。这到今天来说,那刚好是个天坑学校,对吧,因为这个学校全部都是天坑专业嘛,那可不就是天坑学校咯? 这个所谓的天坑专业,就是来自于互联网时代,信息迅速传播的结果。全国的学生和家长互相比较就业和薪资,最后一致认为,计算机是最好的专业,而生化环材是最糟糕的专业。 其实根本没这一说,选专业,除了看就业和薪资前景,还要看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生化环材这些专业,薪资确实可能不算高,但是就业面还是很广的,而且也是很有专业性的。 算了,我是写自己的回忆录,又不是来评价大学专业的,所以什么专业好,什么专业不好,还是不多扯了,回到自己。 我考大学那一年,刚好碰到了大学扩招,而这个生化环材的学校,也想趁此机会,发展壮大自己,让自己在生化环材以外,再有所发展,于是,这个学校就开设了一个新的专业,法学。 但是第一年开设新专业,师资力量、校园校舍各方面都不够,怎么办?刚好,另一个大专学校也想发展自己,这个大专学校很早就有法律相关的专业,南京的检察院也好,法院也好,很多人当年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后来我在检察院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好几个。 这个大专学校想更进一步,发展成本科院校,而那个生化环材本科学校,也想借这次扩招的机会发展自己,增加法学专业的实力,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一个联合培养模式,通俗说就是两家合办。 我一看,就知道,这家学校肯定没人选,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干干净净的某大学学生,联合培养,那到底算是哪边的人呢?谁也不想给别人留下口实。 而别人的这种心理,却正是我的机会。 对于一个平时只能考到班上倒数第二名的学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往人少的地方去。人多的地方,我这种学渣能挤得进去吗?所以,我毫不犹豫,在第二批次报考学校上,我填下了这个学校,以及这个专业的名字。而我对自己是多没信心呢?第二批次院校明明可以填两个志愿,我却只填了这一个志愿。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大学志愿,一共四个空格,四项栏目,四次机会,我却只填了一个。 我觉得,我如果能上本科,对于一个学渣而言,已经是大福分了。就是要考上,也得考这种没人选的学校,面对火爆专业的竞争,我没信心啊。 另外,我选择这个学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姐姐就在那家参与合办的大专学校中学习。还记得我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怎么填的升学志愿不?我姐姐填的是哪个学校,我就填哪个学校。 既然我的父母无法指导我的人生路,那么,我的人生之路,就再一次追随了姐姐的脚步。 对于这个姐姐,我一直都是在追赶,可能我一辈子也追不上她了吧,因为她实在是太优秀了。 好了,大学志愿填好了,但是今后的大学生活,我会面对什么样的坑,这时候心里一点数都没有。事实上,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对学校而言是好事,本科院校可以扩展师资力量,增加办学经验,为将来开法学院打好基础;专科学校也可以借此机会,增加教学本科生的经验和资历,为未来专科院校提升为本科院校提供资本,两家学校可谓是双赢。 结局也证明了,这两家学校的做法很明智。最后这两家学校,一个成了国内知名的一本,另一个成了二本学校。 但是这可苦了我们这帮学生了,最后我们这个班,能顺利毕业,同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连一半学生都不到。 因为我们这班,招生是按统招本科招生,由大专学校来培养,可最后学生的毕业,却是由本科学校来把关的,严的要死,严到你难以想象。 我们今天都说大学要宽进严出,对吧,可是又有几个学校做到了呢?99%的大学生还不是顺顺利利的毕业了? 而我所读的那个学校和专业,因为培养和最后的考核不在一个学校里,导致一半以上的同学没有拿到学位证,你敢信?甚至还有毕业证都拿不到的。 这算不算是最早的宽进严出?我敢说,全中国的大学里,你也找不出第二个班级,毕业率比我们班更低的了。 我们这不仅是试点办学了,我们这算是把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