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96) 雪大风大,天地苍茫。 宫殿巍峨,回头望去,更见庄严。 三位大人走的不快,今儿这个事儿,有点大,得容人好好消化消化。 动大明律?! 这个事啊,咋说呢?不尊大明律的只有朝臣吗?不是的!锦衣卫和东厂,哪一条是尊法而行的! 皇上和皇后聪明就聪明在,他们总是在法的范围之内行事的!在提修改律法之前,锦衣卫变成了禁卫军,东厂——据说是解散了。 反正就是不见了,怎么安置的也不知道,就是等发现的时候,除了陈法和几十个人以近侍的身份在宫里进出之外,东厂其他人和势力,不见了。 就连东厂衙门,如今都归娘子军了。 皇家不尊法的那点过往,就这么不见踪迹了。然后,皇后话里话外的意思,该修改律法了。 这叫人就觉得:“……”想骂人。 有心不支持修改律法吧,那怎么办呢?劳改农场那么些人,都得杀了!而且,死法还都不一样。 比如,凌迟是一种死发,枭首又是一种死法。 还有一种死法叫腰斩,这玩意残酷着呢!就是把人从中间一斩两半。为什么说这玩意残酷呢?是因为,这腰斩位置决定着人死前承受的痛苦的大小。若是钱给到位,叫人少受罪,那就把行刑的位置放高一点,当胸那么来一下,人咯嘣就死了,不遭罪。可要是选在肚脐眼的死不了,那罪不得硬生生的挨着吗? 这都是常见的刑罚,更又扒皮充草……要是认真执行的话,天下的官员,九成都得受这个刑罚。真的!充草当稻草人用,大明各地都能有那么一批。 还有什么笞、杖、徒、流、充军、枷号、刺字、论赎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戮尸! 真要这么严苛的执行,天下人骂谁? 皇上和皇后会说,早想改了,也一直在改,奈何大臣们不愿意。 毕竟嘛,皇上仁就仁慈在哪了呢?轻易无死罪!除非确实该死的,其余人等,哪怕一辈子关着你,但没想杀你。当然了,有些罪犯是不被允许见家属的,但就是不杀。这种不叫见家人,也成为惩罚的一部分。 若是只看这一部分的话,这个法律该不该改呢? 改!他们也支持改! 所以,他们说不出不支持的话。 可若是支持修改,他们总觉得哪里不对?! 三人谁都没有说话,各回各的。回了差房,叶向高坐着没动,他在思量这个事情。其实若是皇上提,这个事真不叫事。大明律从开始修到修成,也是改了一次又一次。可饶是如此,还一直在修改。在弘治十三年修改了一次,增加了二百七十九条。在嘉靖二十九年,又重修了一次,增加了三百七十六条。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万历十三年,又增加了三百八十二条。后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保存了原大明律,两者并行。 便是这次不同,想大改。但因着之前有修改过的名义,皇上就是提了,就是要改刑罚,那谁会不同意吗? 不会的!都会同意这个修改的。 挺容易的一件事,由皇后来提,还是有事。 现在怎么办?主动去问皇上:您想怎么办? 不!不去!拖着吧,过完年再说。 四爷是左等不见来,右等不见来,躲着拖着是吧? 做什么梦呢?! 他就说,“今年的事情今年了,谁还有差事没了结,要列入考核的。另外,年节补助银也扣了。对于因为客观原因确实没法完成的,写个条陈来,朕盖印,按照了结算。” 这话一传下去,顿时都慌了。银子是一方面,关键是,考核记上的话,影响升迁的。 参政院每个行省司都有人管着这个呢,急的跟猫爪子挠似得。跑到礼部去要,礼部表示不知道这个事! 就有人上条陈,说是一直没批复,反正就这点事,也不是大事!表彰这种的,晚了三五个月都不是问题的。想着皇上一盖戳,咱也能准备过年了,领各种的吃的,一大把的银子,记上一个中上的考核,咱也知足了。 结果皇上没给盖戳,只回复了一句:皇后已批复,着礼部办理了。 啊?这个礼部,怎么回事? 于是十五个司相关的人一下子就涌过去了。 这怎么弄?瞒不住了呀! 给吧!给吧!发下去吧。 各自领回去了,才发现不被准。 可参政院这些现在可不管皇后批准了没批准,他们这会子只在乎完成了没完成。 完成了,自己今年的差事扔过手。每人领羊肉五斤,内蒙牛肉五斤,猪肉三斤。精米三斤,面粉五斤。然后银子每人五两,回家去吧。 没完成的只是极个别的,抓紧办理,好回家去过年。 领了东西往回走呢,一串串的站在宫门口等马车。都是小官小吏的,家都在城外,可不都在这里等车吗? 为了叫他们这些等车的不冷着,这地方还搭建了两个帐篷。风大雪大,可以在里面避一避。 林瑞和林琅这哥俩,住在城里。上一趟马车来了之后,他们没急着上,其他的同僚住在城外,先紧着他们上车的。 那一拨刚走,就涌了一拨进来。听他们说话,像是参政院的。 两人把毛领往上拉了拉,遮挡住半张脸。他们因着是皇后的堂兄,皇上的大舅子,所以哪怕在御前行走,也不常派他们跑腿。他们对别人不熟,但保不住,有人见过他们。 两人遮住了脸,听这些人背着东西在一块说话。 这个说,就是个不甚要紧的折子,礼部愣是压着,不知道咱们是不是哪里又得罪礼部了,叫人家给咱们下绊子。 那个说,谁知道为什么的?大概是面子上下不来。山东递上去三份折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