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就劳驾军师指挥。” 荀攸跟随翻山而过的劳累,早在正式进入汉中地界之前和士卒进攻成固县的时候,就已经休整得差不多,时在心中谋划一番汉中的情况后说道:“请君侯将麾下的部从分作四队,除却留守成固县的之外——” “一队从成固县进入米仓山中,绕行至南郑县以南,着益州军服饰。” “一队往东进取龙亭,切断汉中平原与汉中郡其余各地的联系。” “一队把守住米仓山与大巴山之间的隘口,务必确保在战中刘焉无法从中插手。” 乔琰思忖一番荀攸的安排后回道:“都从军师言。” ------ 浑然不地发生何事的刘焉,在数日前还在盘算着将刘璋送往长安的可能,只是在赵韪与庞羲等都劝说他静观其变的情况下,这才暂时按捺住这个法。 赵韪是益州,庞羲却是东州士的重要成员,这两方难得在这件事达成统一的意见,让刘焉思忖着是否确实是自己示好的举动太过着急,或许再等一阵倒也无妨。 但到自己那些无端被焚毁的车舆,实是耗费不多少名贵木材才打造完成的,刘焉就很觉心痛。 若这出等候的结果对他不利,他还得蒙受二轮的损失,起来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这会儿倒是觉得,益州与外界的隔绝,一方面是他割据势力于间的地理优势,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消息的传达变得不是一般艰难。 在这种特定的时候,就反过来成为劣势。 那些回返长安的使在天子面前到底会如何说他呢? 长安朝廷又会做出何种应变? 不过大概他动全部的象力也不会到,因为这出益州景象,他居然会促成乔琰跻身大司马之位。 还已经不在关中,而是已经来到汉中。 当然,同样到事的可并不只是刘焉,还有袁绍。 这道被重山蜀道所拦阻的消息并有抵达刘焉的耳中,却已经传到关东。 “大司马……怎么会是大司马!”袁绍闻讯面沉如水。 早在乔琰将刘虞从幽州接回,在长安奉迎其登基的时候,袁绍就已经生一次气。 公孙瓒能干脆利落一将刘虞给宰,让其在滨海道被给救,却还得从邺城朝廷请一道封赏,就够让郁闷的。 偏偏刘虞登基之后,刘辩作为天子的权威被进一步削弱,让袁绍不得不进一步加重对周边势力的拉拢。 彼时的乔琰又在骠骑将军的位置拥有假节钺和府的权柄,比起大将军这个名号也并不差到哪里去。 然而这种在袁绍看来很是虚伪的表现,居然在邺城朝臣中还得个好名。 在这些看来,乔琰让出大将军位置给刘焉,和扶持刘虞登基的种种表现,都让不难确认的汉臣立场,既然如,只要你袁本初能将击败,让刘辩成为那个唯一正统的大汉天子,不就可以收获一个能征善战的汉将同僚吗? 袁绍差被那种理直气壮的说法给哽塞住。 但来也对,这些从洛阳前来邺城的朝臣,还真未必就跟乔琰立场不和,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敢去赌进攻长安的顺利,不敢让自己置身于董卓的威胁之下。 倘若最后取胜的是乔琰,他们也可以让自己成为刘虞的臣子。 要让他们跟着一起骂,是绝不可能的。 在乔琰给刘辩送年礼后,袁绍更觉得乔琰不是个东,在阴阳怪气和远程给他捅刀尤其有一手。 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还到今年的三月,乔琰就已经迎来又一次升职。 从原本的骠骑将军升到那位处权臣之巅的大司马! 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大司马! “这难道不该叫做僭越?”袁绍愤愤不平。“只是因为迎立天子的缘故,就位列三公之,算是个什么道理!” 看看他自己的情况吧,在袁术与邺城朝廷这边决裂之后,当年支持刘辩登基的袁氏子弟,位置最的也就是他。但即便是他手握冀州青州二州,也还未曾拿下大将军的位置。 袁绍已在盘算着在这永汉元年的改元后,选个良辰吉时,将后妻刘夫所生的小女儿嫁给刘辩作为皇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将军。 可长安这边倒是给他一个惊喜。 乔琰直接成大司马! 沮授看着袁绍的表现,情他时所问的,只怕并不只是一句,为何乔琰可以这等荒诞的升迁速度,一路升到大司马的位置。 而是在问,同样是扶持天子登基的权臣,为什么他袁绍就不可以做出这样的举动? 但若要沮授说来,袁绍若真这么做,对他们时的处境有任何一好处。 故而他只是回道:“明公倘将这个问题问询邺城的官员,他们只会告诉明公,若这个大司马的位置得来有违礼制,为何长安那边的卢公与皇甫将军等都对事并无异议呢?” 这些是不会因为乔琰所处的位置比袁绍,就与他同仇敌忾的。 会让他们跟袁绍统一立场,唯一的可能就是——乔琰兵临城下,并扬言宣称,只要攻破邺城就会让这些支持刘辩的文武百官与他一道去死。 可显然乔琰不会做这种愚蠢的决定。 甚至在去年冬日让杨修带着棉衣,前来慰问他那身在邺城的老父亲,也凭借着阳安长公主的到访让确信,对汉室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