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袁氏举荐出个并州刺史来, 在乔琰看来好理解得很。 即便如今还未到诛宦失败、董卓入京、天下四乱的时期,但袁绍于党锢之祸期间于汝南结交许攸何颙等人静候时机,很难说他后来与曹操所说的那句“南据河(黄河), 北阻燕、代, 兼戎狄之众, 南向以争天下”①的说法是否在此时已经有了个雏形。 这或许也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中的一部分人所支持的想法。 在世家习惯于四方买股的标准操作之下,先走出两步发展并不奇怪。 即便此时这最后一句“南向以争天下”或许应该换一种表述, 对如今的袁氏来说,更倾向于在混乱的时局中寻求自保的武力保障,但总的来说还是这么个意思。 先前恢复州牧制度的当口, 冀州牧的位置落在了大汉名将皇甫嵩的头上,那么倘若排除掉冀州这个选项,相对来说依然符合袁绍这句话的便是并州。 甚至于,在不考虑“争天下”, 而是考虑“守命脉”的环境中,并州还要比冀州更加合适。 在此基础上, 有一点也解释得通了。 中平五年张懿身死,并州大乱,匈奴内侵数郡,中平六年,韩馥这位袁氏门生接手了冀州牧的位置。 他也成为了后来袁绍逃离洛阳后的投奔对象。 但不论个中缘由到底如何,总归这最后的事实便是乔琰眼下看到的情况, 并州刺史张懿与汝南袁氏关系密切。 说这是一条坏消息, 是因为自张辽的事情上,张懿所表现出的状态不像是个合格的大权在握的刺史,而更像是个唯袁氏马首是瞻的“弟子”。 不管这个提议张辽前往洛阳效力的想法,是出于袁本初对良才收集的意愿, 还是张懿为了讨好于袁氏—— 在这件事上他是这般表现,在并州的其他事情上或许也是如此。 而既然是由袁绍将他护送前来并州,考虑到袁绍正式走上洛阳的政治舞台是在中平五年刘宏组建西园八校的时间点,那么在如今的中平二年春三月到中平五年之间,他完全可以担负起指导张懿行事的责任。 也就是说,她在并州的行事,需要考虑的便不是和张懿斗,而是和袁绍斗! 现年不过三十来岁的袁绍绝没到后来外宽内忌,放任谋臣内斗、诸子争嗣的地步,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应付的对手。 尤其是她被敕封为乐平侯之事,可说是将袁氏给得罪得不轻,在自冀州前往洛阳的路上,更因为试图与毕岚处好关系的缘故,对袁绍也颇有忽略。 但好消息是—— 袁绍暂时不可能离开洛阳。 他如今身在何进的大将军府中,为其出谋划策,至多也不过是如此时这样,打着护送的旗号送张懿前来此地,也对并州的情况有一个大略的实地体会。 可一旦消息需要往来于晋阳和洛阳,再加上袁绍这个在大事上决断稍迟的毛病,便难免出现与时情不符的情况。 除非张懿能够有预知的本事——但这显然不可能。 另一方面,乔琰现在知道他来了,这便有了操作余地。 此时正策马离开晋阳的袁绍,在心中还有些惋惜于没能将那员骁勇的小将给收入囊中,却不知道正在远处,乔琰朝着他伸手指来,对着被她也一道请来的王扬说道:“长者可知道那位是什么人?” 王扬方才就想问,为何乔琰在看到这出城的队伍时,表情稍有些异样,现在见她指向的是个头盔覆盖的后脑,也不由露出了个迷茫的神情。 “乔侯明言便是。” “此为汝南袁氏,太仆卿袁周阳之子,袁绍袁本初。”乔琰语气淡淡,但这消息对王扬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端详乔琰脸色便知道,她显然并没有在此事上说谎。 而她一句“既已知晓来者身份,我便心中有数了”,当即就与他告辞,也让王扬不由有些心慌。 他一面派人去前路驿站上着人探查,那位领头校尉是否当真为袁氏子弟,一面也琢磨起了,如若这当真是袁绍,他该当如何应付。 张懿的立场对乔琰重要,对王氏也重要。 若张懿当真为汝南袁氏门生,又身为这并州刺史,那这对他来说可纯然是个不利的消息。 比起乔琰的情况,他所面临的不利情况还要明确得多! 要知道这跟他们与唐氏之间合作多于竞争的关系不同,这是一支外来的世家势力。 然而并州地盘上的利益就只有这么多,除非张懿能做到像是乔琰一般,凭借英雄酒和楮皮衣二物,达成跟他们的合作共赢,否则只有可能是来虎口夺食的。 在晋阳王氏此前的谋划中,王柔在护匈奴中郎将的位置上坐稳后,他的胞弟王泽就会从原本的代郡太守往雁门太守平调,正是家族内部于并州境内拧成了一股绳。② 可如果张懿出自汝南袁氏的扶持,情况便要发生转变了。 刺史对并州境内官员的提携和检举权柄,足以让袁氏想将手伸过来的时候,轻松打乱王氏的算盘。 何况,比起小小一个乐平,雁门、五原、西河三郡连在一处的太原屏障,显然要有更大的插手价值。 乔琰可以在确定是袁氏门生后姑且不管,他王扬不行! 他心中盘算起了拉上唐氏一道给张懿下绊子的可能性,但比起唐氏,显然还是乔琰这位乐平侯在此前的种种表现上让他觉得更有联盟的价值。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是先与王柔和王泽商议一番吧。 他又朝着袁绍离开的方向看了一眼,不由有些头疼。 好在如今已是春入晋阳城的时节,这寒冬过境后他少了几件需要顾虑之事,正可以分出心神来。 -------------- “用一个张辽投效州府,带出了袁氏谋算之事,此事乔侯大赚,”戏志才评价道,“兼有张辽对张懿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