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甘棠(双重生)> 大庆殿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庆殿内(2 / 2)

“子虚乌有,召华所想到是与我不谋而合。”

魏衍并没有回答甘棠的问题,而是说起了《枝头鹊》的这甘棠前不久才写完的话本,只是语气隐隐透出几分调侃,让甘棠都似乎听到浅浅笑意。

甘棠记得自己当时是腊月廿七交与毓秀,想来毓秀是特意让钟灵堂加快交到凭由司登记核实。

只是魏衍接任邯城府尹甘棠是知道的,但不曾想过魏衍不久这么快看到《枝头鹊》,还知道是自己所作。

“或许是吧。”甘棠回应道,有些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召华。”

正当甘棠以为魏衍继续说关于《枝头鹊》时,魏衍的声音却突然变得郑重起来。

“召华,接下来的会试谋算有变,父皇偶然间看到你的那首《北邑叹》,想迁扯着萧家,同时以此来迷惑王萧两家。”

“萧家?”甘棠眉头颦蹙,暂时抛却《枝头鹊》的事,转而想到自己所作《北邑叹》的背景和王萧两大世家南迁之事。

“可是因涉及王萧南迁之事?”

王家原在北地平凉府,萧家则是在北地建安府,都是北地大族,结果安庆初年燕支南下,王家从平凉府迁到江宁府,萧家从建安府迁到竞陵府。

据前世太清楼藏书记载,当是天下可是不耻至极,甚至有学子中得三甲后于殿内语出惊天,但因世家势重、官家尚小,学子被贬于广信府中为书吏。

此事更是让人忿忿不平,大家心知肚明其中缘由,于是纷纷作诗影射,但被禁了后也渐渐少有人提起。

“正是,召华可还曾记得前朝未帝写的那首《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甘棠听着词牌名便接上了,如此有名的诗词甘棠自己简直熟到不能再熟了。

“召华《北邑叹》提到的北地六府,也是前朝未帝作《虞美人》的地方,父皇已经命乐人为此重新作曲,于上元节传出,包括你的《北邑叹》。”

“借此让王萧两家以为新的活字印刷法是为了宣扬他们污名诗,但实际上的真招还是用在王家身上,这只是个掩子。”

魏衍带着甘棠继续走在颇为寂静的宫道上,两人也从背对朝阳转向面对朝阳,日头将两人的影子拉向身后。

而一旁听到此话的甘棠不由得颦眉,若是前世甘棠或许会为扬名而高兴,会因得罪世家而心忧,但现在的甘棠却不是如此:

“其中忧患太大,现在的我从中获得的,完全不值得冒这么大的忧患,虽然我根本无法推辞。”

《北邑叹》和《虞美人》一起编新曲在上元节放过,这简直像打了别人的脸还凑过去踢了一脚,临了还问别人疼不疼,然后写状子到府衙说别人用身体来打自己的手和脚。

尤其是配合着新的活字印刷法。

甘棠的话像是取悦到魏衍,让魏衍眸色更加柔和缱绻,露出几分欣喜,也露出几分怅惘。

“召华学的很好,虽然无法让父皇放弃,但从中也可获取更多利益,比如……”

两人继续前行,突然魏衍中断说话,远处似有钟声传来。

“绕了一条路,时辰快到卯正,先去待漏院,我去点卯,召华先拿上笏板,你我二人便直接前往大庆殿。”

待漏院内。

魏衍上前把铜令牌交与院里负责点卯的年老内侍。

甘棠看着那年老的内侍喃喃道着邯城府尹,然后紧张地在书簿上用笔划上一笔后,便拿起木制笏板,跟着魏衍离去。

沿着宫道才走半刻钟,视野便开阔起来。

偌大的殿外后面站着的是穿着镶青边的白袍士服、头戴二梁冠的学子,前面则是身着官服之人。

甘棠知道这些就是来自大魏各州府举人的头名“解首”,前世时魏衍即位后的第一次大朝会自己曾于他身侧见过。

如今,年岁易逝……

甘棠跟着魏衍穿过学子群,来到官员所在的前列。

文武百官都带着平脚幞头,身穿官服,手持笏板,并按照大魏律法所书文官立于左侧,武官立于右侧。

回忆起往昔甘棠知道,文官前列的便是现任中书门下平章事,被称为宰执的王相王宗原。

当初初见百官时,宰执王宗原紫色官袍上斜斜垂着醒目的球文方团金带,双目微闭端坐在左侧前列的红木椅上,似乎两耳不闻朝堂事。

那红木椅据传是官家特赐,一直到前世元和七年听说也没被撤下过。

在其身后应该便是三司使兼太傅的何家家主何实甫,福德公主的夫君。

武官前列的则应该是年近半百的枢密院枢密使陈瓒,四大世家之一的陈家家主,紫袍上垂着荔支金带,佩着金鱼袋。

其为人全然不像掌兵权之人,到是有宰执王宗原的老谋深算,只是较之多了几分阴狠。

若辅国大将军萧览也在邯城,朝会之时便会立于枢密使陈瓒身旁,可惜如今萧览想来还在外。

甘棠在文官最后停下,列入朝班位次。

而魏衍则继续向前,直至甘棠看到魏衍对着爹爹甘致熹微微行礼,然后列于爹爹甘致熹身前。

按照大魏律法所书皇子参政朝班位次应与所居官职一致,魏衍所任的邯城府尹居于文官职列,参正四品,恰好比爹爹甘致熹的从四品国子监祭酒高一个位次。

当然,如果皇子被加封为皇太子后便不是如此,而是与宰执并肩而立。

太子之位空缺,宰执之侧便会留下一个空位,以显示对皇室的尊重,同时也是代表着宰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卯正已到,入朝。”

钟声开始响起,陆陆续续,四列官员一步一步前到大庆殿内。

“官家万岁!福寿安康!”

“众爱卿平身。”一道威严的声音从上位传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