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本来是供养佛菩萨的,神仙出行常挂着神幡,如诗中写:“神幡双出红霞动,宝塔全开白气生。”,所以说是“无端被诏出凡尘。”
灵幡据说起源于周朝的“铭旌”,那时人死后就会用绢布制作一面旗幡,上面写上死者的官职和姓名,竖立在灵柩前,一直到汉唐时期都使用这种旗幡习俗;
到了宋元时期,变成了可以一人手举的,这种幡的样子也变成了白纸贴剪;到了清晚期,灵幡上文字增加了,又加上了飘带,写法和制作的讲究更多。这就是“名利何曾伴汝身”,灵幡上写着官职姓名等,其实名利与它无关。
灵幡就是一根棍上挑着旗子,所以说是“牵连大抵难休绝”。
第四首是《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是葬礼上的“打狗棒”
人死了以后桌上要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所以叫“三齐位定盖棺时”,死了要做这碗饭,所以叫“一饭之恩死也知。”
第五首《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个之前说了是柳木木梳。
人死须净身,包括梳头,并且女子死了,丈夫会将一把梳子折成两半,甩掉梳尾,将梳头留在棺内。梳子折成两半,代表从今以后阴阳相隔了。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个之前说过,是贵族墓地。
桃叶渡在秦淮河上,董小宛和冒辟疆数次在此相聚分离,对他们也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臊,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个谜底是做棺材的墨斗。
墨斗是旧时木匠用于画线的工具。由墨仓、线轮、墨线、墨签组成。画线的时候,把墨线一弹,就能在木头上留下一条线。
墨斗中有墨,所以是“黑水茫茫咽不流”。
为什么是做棺材的墨斗呢?因为“冰弦拨尽曲中愁”,丧事才愁。包括后面“汉家制度诚堪臊”,说的是汉朝时兴起的厚葬制度,贵族官员根据品级不同,棺木用不同等级的名贵木材,所以“樗栎应惭万古羞。”
“樗栎”都是不好的木头。《庄子.逍遥游》上说:“惠子曰:‘吾有大材,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樗栎之木大而不材,不中绳墨规矩,木匠师傅是弃之不用的。
另外据说用墨斗线弹棺还有镇鬼辟邪的作用,看过林正英鬼片的人,大概都能知道。
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个是香皂。人死净身时用。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个之前讲过是红绳。过去伎女身上都会系红绳,所谓“下海系红绳,从良断青丝”,而且红绳不可以随意丢弃,不用时可将它挂在高处使之随风加持环境。
人去世之后,脚很难保持直立朝上且并拢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外力加以维持。所以用绳子将死者的脚绑起来就是为了让死者看上去体面一些,叫做绊脚绳,清朝满人绊脚绳用红绳。前文讲过,“已经勾引彼同行。”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个谜底是纨扇。扇谐音散,最后散了的意思。
这一章的回目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薛宝琴编完这几首诗以后,晴雯就夜里着凉病倒了,为以后的死埋下伏笔。那晚晴雯讲了句玩话吓唬麝月说有鬼。
【麝月笑道:“你们两个别睡,说着话儿,我出去走走回来。”
晴雯笑道:“外头有个鬼等着你呢!”】
在这章之前死的秦可卿,金钏都是薛系的人,影射的都是董小宛,从这回开始,就开启了林系之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