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这一看,大家沉默了。 “这哪里是凄苦之的样子啊……” 李世民道出了众人的感叹,有吃有喝,有山有水,好方啊! 【是的,惠州是一个瘴病之假,但也是一个风物极美之,而且令人感慨的是,惠州的人情比风物更美。】 【此时的苏轼已经五十八岁了,但大宋第一顶流的位却丝毫未减,风尘仆仆的苏轼刚到惠州,就受到了当的热烈欢迎。】 天幕里的苏轼已经是一个老子的形象,站在船上的他忽然眼睛落在了某处,天幕的镜顺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岸上乌压压的全是人。 这些人衣同,短褐布衣,绫罗绸缎,这些人年龄同,性别也同,但相同的是,出来迎接苏轼。 “做官能做到这种份上……”有太多官员对这种待遇羡慕嫉妒恨,毫无疑问,这得是苏轼的官声和名声是极好能有这种百姓夹道相迎的待遇。 至于其他人,方卸任之后有万民伞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存在了。 【风土食物恶,吏民相待甚厚。百姓的热情相待让苏轼的内心大受震动,自此,他便在惠州舒舒服服安置了下来。既然惠州人民如此热情对待苏轼,那么苏轼惠州带来了么?】 【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姓韩,这是韩愈之于潮州。】 这个评价,他很喜欢。 韩愈心里满是隐秘的欢喜,但是面上确实波澜惊,只是简单颔首。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秦始皇回忆之前的视频,能做到力压苏轼,韩愈,他又会是一个么样的人物?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敢小惠州,这是苏轼之于惠州。如果说苏轼之于杭州,尚且有白居易分庭抗礼,那么苏轼之于惠州就像他之于黄州那般,是绝对意义上的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刷刷刷,天幕摆上了满满苏轼在惠州的事迹。 “真能写啊……” 刘彻吐槽了一句。 他突然明白为么天幕庆幸苏轼没去广州了,广州此行要是成了,苏轼知道要写多少篇大作。 原因无他,天幕仅让人见识到了苏轼为惠州做了多少事,也让人见识到了苏轼有多能写。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散,杀尽村鸡。这是苏轼一力促成的两桥一堤工程。】 “要是像苏文忠这种人多一些该有多好……”朱元璋一边阅读苏轼修桥的事迹,一边感慨万千。 用现代流行语翻译一下朱元璋的评价: 活该苏轼火啊! 看看人家,朱元璋的未竟之意大家懂,但是底下臣子没一个搭这个话茬的。 发现惠州百姓出行方便,然而政府修桥资金足。于是苏轼亲力亲为,又是设计桥梁,又是惜变卖物件,甚至是皇帝赏赐的腰带。 而且光是苏轼自己,他还动员自己弟弟一家,让苏辙夫妇打来了数千金的巨款。 御赐的犀角带,卖了! 弟弟的小钱钱,捐了! 为了成功建桥,拼了! “何况单两桥一堤,就足以让惠州人民感恩苏轼了。”如果有一个好感度显示器,那么可以发现朱元璋对苏轼的好感处于一个大提升的状态。 官员?朱元璋认为干得好是应该的。 但是苏轼一样啊,他当官当到最后还自己掏钱修工程,这就很让朱元璋刮目相看了。 朱元璋有没有文化水平,有的,但具体了解一个前朝的名人事迹,这种经历很少很少,除非他们是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比如么汉高祖之类的。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这是苏轼游惠州湖。】 以游湖为首的苏轼游玩而作的诗词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随便捻出一句,美胜收。 与他人的眼花缭乱同,苏轼的眼睛在浏览到最后的时候瞳孔微缩,而后死死盯住。 高情已逐晓云空。与梨花同梦。 朝云墓! 当年他笑话人家一树梨花压海棠,他与王朝云又何尝是如此呢。 与苏轼的哀叹同,王朝云神色淡然。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这是她的墓志铭,也是她的心情写照。佛对于朝云而言是一样的存在,她一生向佛,早在苏轼为徐州太守时,她就曾跟泗上比丘尼义冲系统学习了《金刚经》。 “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王朝云在心里默默念《金刚经》。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倾情为荔枝代言。自他之后,荔枝除了是妃子笑之外,更有了苏轼爱吃的光环。】 【于是苏轼为惠州带来了一句迄今为止最流传的广告词,惠州荔枝由此名扬天下,让人们知道了惠州荔枝,好吃好吃。苏大学士,每天吃。】 “止每天吃,还一天吃三百颗呢。” 刘彻酸溜溜说道。 仅苏轼爱吃,他也爱吃啊。 早在建元元年,也就是刘彻刚刚登基为皇帝的那一年,南越王赵佗就为他献上了荔枝。 《列仙传》有言,“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 这为荔枝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