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 章(2 / 3)

身施礼,“杨徹不敢。”

旁边的几位文官此时出言劝住动怒的武官。一位红袍官服文官捋着胡子,神色倨傲,扬着眉头道:“杨解元说这幅画是赝品,倒是说说他哪里不真了?”

其他几位文官随声附和。

杨徹朝前跨两步,目光扫过画,道:“制画的时间不对。”

众人望向画作下款,永寿十二年壬戌四月十八。

一位青袍官员嗤笑一声,“前朝各类史书文章皆有记,永寿十二年壬戌三月,武宗于北屏山春猎,事后命韩勰大师作画以纪,又有记载次月韩勰大师献画于上,正正吻合。”

“大人说的是,韩勰大师的确在春猎次月献画于晋武宗,但所献的不是这幅《壬戌天狩图》,而是《八大贤王图中的晋太宗像》。”

看众人不信,杨徹详细解说:“韩勰大师曾在《闲庭杂记》提到,壬戌春猎感染风寒,卧病在榻,久病不去,教幼子识色,家中久缺赭石、石绿,而这二色在此画中被大量使用,恰巧《八大贤王图中的晋太宗像》并无这二色。《八大贤王图》是韩勰大师与其妻甄氏合力之作,韩勰大师病后,是甄夫人代笔完成,这从韩勰大师对甄夫人的祭文中可以看出。”

几位文官相觑一眼,其中一位身材细高的青袍官员点头,旁边绿袍官员却不认同,“《闲庭杂记》中的这一段写于仲夏,四月完成此画,也的确符合久缺二字。”

杨徹知晓不可能仅仅凭靠这一点就说服面前这几位饱读诗书,字画上行家里手的官员。

他继续道:“诸位大人请看此画所用的纸张。”

“竹节纸在晋武宗年间已经出现。”青袍官员道。

“是,竹节纸出现在永寿八年,是施州下面的一位知县所制,因为这种纸制作工序繁琐,造价昂贵,所以并未有普及使用。由于这种纸柔软有弹性,不易磨损,易于保存,当地只用于官府文书。一直到武宗末年,经过改造后的竹节纸才普及,诸位大人将此画纸张与晋武宗年间施州官文用纸对比便能发现,这是改造后的竹节纸。”

几位官员此时哑声,显然对这一块没有详细研究过,不敢贸然开口。

虽然对杨徹没有反驳之语,脸上却写满了不屑和不服气。

杨徹又指着画上题诗中的一个字,“此字也说明了此画是赝品。”

众人瞧他手所指位置,是一个“乘”字,此字在最后缺了一笔,明显是避讳。

红袍文官颇为自信笑道:“韩大师嗣父名谦,但其生父名乘,韩大师至孝,避其生父之讳有何错处?”

“避尊亲之讳并无错处,错在韩大师并非如此避讳。”

杨徹道:“纵观韩大师的笔墨,无论书卷、字画、书信、诗作等等,全无此字,韩大师是用‘重’替‘乘’,细读韩大师早年文章,并不难发现。”

几位文官此时都不再出声,没有了开始的笑意,脸色难看。

杨徹又点了下画作上的一方印章,“吴宪公虽然临摹过《壬戌天狩图》但并未收藏过,所以不该有此藏画的私章。”

文官们彻底没声了,看着他的眼神也复杂起来。

他们在鉴画上素来为同僚和文人们所敬,自己也以此为傲。听到他在聚贤楼的言论后,他们嗤之以鼻。一个年纪轻轻的书生,不知天高地厚大放厥词,博名声罢了。哪里会想今日竟然被对方压下去,辩得他们无话可辨。

文官们心里头不舒坦,他们此后名声有损不说,计尚书那里也不好交代。

堂中气氛尴尬,众人皆默不作声。

片刻,内卫武官忽然拊掌大笑,完全没了刚刚冷脸骇人模样,毫不吝啬地夸赞:“杨解元不愧是鉴画高手,一幅几乎天衣无缝的伪画,竟看出这么多端倪来。”

武官坦白道:“这幅画的确是赝品。本官与诸位大人未亲见杨解元的鉴画之才,一直心存怀疑,这才故意一试。”看向其他文官,算给他们些挽回丢失的面子。

文官们呵呵笑着应是,眼里却没有多少笑意。

杨徹看破不说破。他们所有人都不会知道,面前桌上这幅画——他们曾经鉴定的真迹,就出自他们眼前人之手。

杨徹自谦几句,态度恭敬,文官们脸色才稍有缓和。

内卫武官让内卫重新拿上来一幅画让他确认是否为当日聚贤楼鉴定的那幅。

帙袋破损,但里面的画的确是他为万老板鉴定的那幅真迹。

得到他的确认,武官命人将画装盒落锁,贴上封。

杨徹这会儿借机道:“《壬戌天狩图》历来为达官显贵或者富商巨贾私藏,晋亡后此画去向不明,不知万老板侄儿的哪位朋友,如此不识货,将其当做赝品给卖了。”

武官挑了下眉未有答他。

内卫查案是行家,很容易就能够查出真画来源,他将该点的都点了便躬身告辞,武官未有拦,命内卫相送。

张延已经在门口等着急,见他安然无恙出来才松口气。

二人刚上马车,几位文官也走出大门,朝着马车背影看去,表情不一。

“我听闻杨知府不通水墨丹青,才学平平,能力也不怎样,在通判位子上坐了十几年没什么建树,还是因为上任知府临时调任,他才捡了便宜当上知府。这么普通一个人,怎么生出这么个儿子来?”红袍官员嘲讽,“是亲生的吗?”

“还真可能不是杨家子。”

“嗯?”红袍官员惊愕看了眼绿袍官员。

他就随口贬损一句,这还有故事了。

绿袍官员小声八卦:“杨徹是杨知府的外室所生,在外养到十几岁,因为生母去世无人照顾才接回府。杨夫人不认他,闹了一阵,在永平府成了笑话。后来杨夫人拗不过杨知府,勉强认下,为了他将来仕途,才允外室牌位以妾室身份进门,杨徹这才有了庶出身份,能够科举求功名。”

“一个外室所生,是不是杨家子还真不好说。”

细高个子的青袍官员蔑了他一眼,“赵大人是朝廷官员,饱读圣贤书,怎么也学无知妇人,盯着别人家宅之事说长道短?”

“姚大人你……”

“告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