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这样的疑问同时现在历朝历代的天子口中,即便秦皇汉武也逃不脱青史留名的诱惑,又岂能容忍史官如此随意编造史料? 他们只觉受到极大冒犯:“堂堂天子,竟后人如此恶意诽谤,史书还能有几分可信?倘若只因个人不喜就能对天子加以诋毁,武则天如此,莫非朕就能够例外?” ——无论他们是否欣赏武则天,同为帝王,用一个不恰当的词来形容他们的心情,就是兔死狐悲。史官反感武则天就能对其胡编乱造,倘若看他们不顺眼,是否也可以对他们瞎编排一通?身处封建社会顶级阶层的封建帝王岂能容忍这种事? 平行时空的汉朝,正在根据天机透露的后世历史埋头编撰新史书的司马迁顿了顿笔,脸色冷了下来:“董狐秉笔直书,成千古佳话,无此心岂可治史?!” 是人都有私心,他也不曾例外。但他顶多就是对自己欣赏的人多夸几句,不喜欢的人就写几句,不至凭空脑补歪曲事实,否则的话,还配做一名史官吗? 这样想着,司马迁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此时此刻,历朝历代平行时空,无数人的反应最终都汇成了一道强烈的心声。 ——你们宋朝人这么不讲武德的吗? 水镜之上,已经浮现新的画面。 【作为华夏历史上名气极盛的一对夫妻,李治武则天都可谓点满了帝王心术。】 【与其说他们是突破伦理限制的真爱,更倾向将他们视作牢不可破的盟友。在他们复杂的关系之中,固有一定感情的因素,但也有不互相利用的考量。】 【既是盟友,必是因为共同的敌人才能结盟,这个人就是皇帝的亲舅舅,当朝太尉、官拜宰相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 【他身名,与唐太宗李世民情同知己,追随其南征北战,在玄武之变立下首功,更是凌烟阁二四功臣之首。后来李承乾废,唐太宗欲立新太子举棋不定时,更是他一手推动李治的上位。换句话说,他可谓太宗高宗两朝的从龙功臣。】 【就是这样一个人,站在了李治的对立面,成为了他必须要扳倒的敌人。】 【这对本该亲密无间的舅甥,究竟是如走到对立面的,还要从立太子说起。】 【相较封建皇权抵达顶峰的明清时期,唐朝皇室虽尊,达不到为所欲为、主宰天下。世家贵族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王氏,就自高世族,奈皇后无子,只能在其舅柳奭的劝说下抱养了李治的庶长子李忠。倘若只是到这一步,唐高宗李治还能接受。但他们接下来的行为,就让他不能接受了。】 【抱养李忠之后,柳奭居勾搭了一班朝臣,坚决请求立李忠为太子,这群朝臣中,就包括李世民留下来的辅政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还有曾经的太子班子志宁,这在李治看来,与威逼异?】 水镜之中,适时放了群臣请立李忠为太子的画面,年轻的天子李治默默望着这一幕,神色不动,目光透森森冷意。 水镜之外的众人完全能理解他的反感。 汉武帝刘彻冷笑起来:“天子不过二头,两个宰相、一帮高官,乌泱泱一群人请立太子,这帮人是想造反不成?!” 以他的暴脾气,可不会惯着这帮货色。别说是亲舅舅,不忠天子就该杀! ——啊,你说请立太子不算不忠? 既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难道不该老老实实辅佐天子吗?敢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鼓噪,操控天子人选,算什么忠臣?! 更况王皇后的家族非同一般。他们这样搞事,难道是要投靠后族架空皇帝吗? 汉武帝能想到的东西,唐太宗李世民自不可能想不到,他神色中更添冷意。 看着信任有加的大舅哥,他痛心又失望。 “辅机啊,你怎么会犯这种糊涂?” 也不知道未来怎么会犯这种糊涂……长孙无忌吓了一跳,嘴里发苦,只能赶紧低头请罪,为自己未来的过度膨胀。 长孙皇后脸上染上薄怒:兄长实在太过分了,这不是欺负外甥吗?又是亲舅舅,又是辅政大臣,不帮着外甥也就罢了,还联合外人逼迫外甥,果权势迷人眼啊! 是,她再一次向李世民提那个她曾经提过许多次的建议,让李世民不要对长孙家太过优待,对兄长长孙无忌过荣宠,免长孙家惯不知道天高地厚。 这一回,李世民没有断拒绝。 他也开始反思自己之前过信任手下这些重臣,对他们太过纵容,殊不知人心易变,过度的优容反会害了他们。 若不,又岂会有侯君集谋反?岂会有未来的长孙无忌膨胀到插手太子人选? 从现在起收回过度的优容,或许才是更好的做法,才能让君臣之间善始善终。 【长孙无忌的做法寒透了李治的心。】 【当初长孙无忌助他上位,诚值感激,可水满则盈,过犹不及,长孙无忌已经先后获助两任帝王上位的从龙之功,难道还想操纵大唐的又三任帝王之选?】 【唐高宗李治心中生莫大的警惕——】 水镜之中仿佛有电闪雷鸣,唐高宗李治答应了群臣立李忠为太子的请求,退朝离开。大臣们也兴高采烈地走了皇宫。 他们的表情好像是打胜仗一般。 镜头一转,现皇帝一步一步离开的背影。一道冰冷的声音响彻众人耳畔,似乎让所有人都到了天子愤怒的心声: 【“舅舅啊舅舅,现在的地位都不能让你知足吗?你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