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前后的“云纹铜禁”,残破的一塌湖涂。 而要修复这种等级的国宝,手艺肯定不能差了。 以当年王琛的技术,肯定不行。 所以在修复云纹铜禁之前,肯定需要一定的磨炼。 这也就是隋侯之珠的功能更加强大了,要不然陈文哲还看不到修复云纹铜禁之前的事情。 那是1979年,高中毕业的王琛,进入当时的南河省博物馆,接了父亲的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但在王琛看来,这不能算是接班,顶多只是接替工作。 因为在他心目中,当时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父亲差得很远。 那时候他还年轻,有点欠火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也因娴熟的技艺,王长青被返聘回单位。 一是继续做一些修复文物的工作,二是对王琛正在修复的各类文物进行悉心指导。 作为父亲和师傅,眼光永远是挑剔的,一丁点差错也不能出现。 这是老人的原则,而原则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1981年1月,王琛开始对南河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青铜重器7件列鼎中的两件“王子午鼎”进行修复。 修复过程中,对其中一件“王子午鼎”修复补配后,需在补配的新铜件上进行纹饰凋刻。 因纹饰太繁琐,也加之心不在焉,冲断了补配件上已凋刻出的纹饰,惹得王长青非常不满意。 按老规矩,就让他到墙角那儿罚站,并对冲断的纹饰进行重新制作。 当时他已经20多岁,不是小孩子了,但还像小孩一样被罚站。 那时不太理解,后来渐渐就明白了。 文物修复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疏忽就可能给修复中的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老爷子是恨铁不成钢,但是这种严厉,对他的成长和技艺磨练是非常有益的。 “王子午鼎”的修复经历锻炼了王琛的技术,使王琛的文物修复技艺愈发精湛。 很快他就和父亲一起合作,修复了一件大文物。 这也就是云纹铜禁的修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学到的技术会更多。 1981年10月,南河博物院组织人手,对hen省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云纹铜禁”进行修复。 云纹铜禁是一种青铜礼器,这样的重器肯定要修复,不管有多难,都要修复。 “云纹铜禁”运到修复室时,是用两个麻袋装着的。 打开麻袋一看,真是让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禁体残碎为十余大块,且面板严重变形,无数云纹剥落与缺失。 12个龙形附兽和12个座兽,不仅全部脱离禁体,且大部分残缺不全。 一般理解中,文物修复就是修修补补,文物大的框架应该还在,但眼前的这件云纹铜禁只能用残碎来形容。 面对这样一堆碎块,王长青老先生与王琛认真地对禁断面进行比对。 对铜梗碴口与碴口进行对接,对附兽与座兽的位置,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 他们弄清了全部结构和铸造方法,之后才开始修复。 他们采用整形、加固、凋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修复方法。 最后历时近四年,才使“云纹铜禁”修复完成。 1984年9月,“云纹铜禁”终于以本来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它修复之后,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通长124厘米、通宽68.3厘米、通高29.5厘米、重191斤,呈长方形的样子。 而在这么大的个头当中,是一层层的镂空纹饰。 特别是在中部有一个平面,平面周围及器身均以镂空、层层盘绕的云纹组成。 最后是器下有12个昂首伸舌、挺胸凹腰的怪兽作足。 器身四周附有12个口吐长舌、曲身卷尾、攀缘登壁的龙形怪兽为饰,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 “云纹铜禁”以失蜡工艺铸造,在器表之内,用四层粗细不同的铜梗加固支撑。 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失蜡工艺铸件。 “云纹铜禁”的出土,将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南河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经专家们一致推举,“云纹铜禁”成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王长青父子俩经常忘记下班的时间。 有时“云纹铜禁”修复到关键的时候,父子二人会在修复室待一天。 早上从家带饭,午饭都在修复室里解决。 平时父亲自己走着上下班,到冬天就要王琛骑自行车带着上下班。 因王老先生有孝喘病,最怕的就是冬天。 有时王琛也劝父亲休息几天,但父亲老是说没事儿。 每当王琛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对父亲的工作态度油然起敬。 所以,王老先生对文物修复事业的认真和执着,深深地影响着王琛。 像是他们那老一辈人,最大的心愿后继有人。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文物修复工作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相当有难度。 就拿春秋出土的“重环纹簠”青铜器修复来说,得经过很多道程序,才能修复完成。 像是断碴清理、整形、制版翻模、补缺配件、磨制锔口、铜锔制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之后还需要焊接、清洗焊剂、除锈、填缝打磨、内部贴胶、纹饰绘制、花纹錾刻、除胶、清洗、着色、做锈等,总共17道程序。 如果遇到残缺变形更严重的如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