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隋唐时期的俳优俑,为何作出委屈的表情? 有人推测,他的面部表情或许是其表演时的一个瞬间,不过是为了逗乐观众。 像是这样的陶俑还有,另外一件是陶俳优俑。 它的表情就更有意思了,如果看到了它,那就是:巴适得板! 同样作为俳优陶像,这件陈列于川都博物馆的陶俳优俑,展现出了另外一种情绪。 腆着大肚子的陶俑,坐在一圆形坐垫上。 他头戴巾帽,着裤赤足。 上身袒露,耸肩,左手执鼓,右手握拳,作执槌击鼓状。 他右脚蹬踢,左脚蜷曲,仰面大笑,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体态,令人捧腹。 不同于西陕彩绘陶缩脖俑,这座陶俳优俑的面部表情是向外绽放的。 他满脸洋溢着笑意,仿佛在用四川话点赞“巴适得板”。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说唱俑中有两个国家一级文物。 1957年出土于川都天回山的击鼓说唱俑,现藏于华夏国家博物馆; 1963年出土于郫都区的立式说唱俑,现在川省博物院的展厅里与观众继续摆着龙门阵。 它们的笑脸,传递出巴蜀人民的乐观。 也许是一脉相传,最早的三星堆也是古代巴蜀文明的产物。 这件三星堆陶猪,就是一只愤怒的小猪。 有趣的文物除了人像表情之外,像铜奔马一样的动物,也能让人不禁莞尔。 大如眼球的鼻孔,搭配肆意甩动的舌头,好似脱缰的“戏精”,表情足以与铜奔马相媲美。 可惜,眼前的这些都是彷品,就算是彷制的再好,它也不是真品啊! 看过了各种神兽,接下来但就是各种铜像。 这些铜像也各有各的特点,甚至是在现代人眼中,也各有各的有趣之处! 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像还是不少的,而且都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3号坑发掘的青铜人,这是在提取坑内的青铜大面具时发现的。 其头戴冠帽的造型,让人联想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4号坑出土的铜扭头跪坐人像,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 他的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 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 但最吸引人的,当属它“感人”的发量和“高超”的发型了。 这样的青铜像并不是只有这一件,另外3号坑南部发现一件青铜站立人像。 人像不大,不超过20厘米高。 但他戴着尖头冠、眼睛突起、面容夸张,整体造型和奥特曼有几分相似。 当然,这些艺术品造型或许十分夸张,但是都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其他的一些貌似正常的东西,却又让我们看着感觉十分怪异。 像是“陶三足炊器”,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可以放水,下面生火受热。 这是一个可以加热的“小火锅”,不愧是巴蜀地区的产物啊! 当然,这还不是最怪异的,要说三星堆怪异之最,肯定非青铜太阳轮莫属。 这件文物,因其形状酷似太阳而得名。 它的造型,被广大网友惊呼“就像汽车方向盘”。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 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1934年首次考古发掘以来,三星堆遗址共开展了37次发掘。 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青铜器被发现以来,考古学界日渐形成共识。 三星堆那些普通的尊、罍与同时代中原、长江中游地区的器物同类。 而造型独特的立人像、面具、神树则是极具地方风格的器物。 2020年再次启动发掘至今,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 其中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但这只是三星堆遗址中的“沧海一粟”,三星堆还有很多待解之谜,等着我们去解谜探索。 作为浪漫奇崛的古蜀文明的见证,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 探索三星堆遗址,也带给了我们解秘无限和探索未知的刺激与雀跃。 “还是考古发掘古代文明好啊!” 这一次参观自家博物馆,居然看的陈文哲十分感慨。 “是啊,人家一次考古,就能发现上万件的珍惜文物,一次发掘,就是一家大型博物馆!”郑宇也十分感慨。 张一杰更加赤果果:“发掘海底沉船也很不错。” 曹庆春笑了:“一次几十万件海捞瓷,也能支撑起一家大型博物馆了。” 此时李金鲤笑呵呵的道:“好了,好了,不说这些。” 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李金鲤继续道:“不管是沉船,还是古墓,都有危险,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涉足的,我们还是收购吧,接下来的就不是彷品了,都是正品,还请老板指正一下。” 接下来,走进去的才是真正出展馆。 刚才那些只能算是路边的风景,毕竟是能够让所有游客都能摸到的,根本就不怕被破坏。 这样的艺术品,能有多珍贵? 走过三星堆的青铜器丛林,早进入的场馆,就显得比较寒酸。 “这是龙庭,里面展出的全是龙,第一件老板应该很熟悉。” 一边走,李金鲤一边介绍。 因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