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阳洛墓葬出土三彩马,在不同的部位施各种釉色。 马身黑色,头、鬃、尾、蹄均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色三色,革带为白色。 整匹马釉彩和贴花装饰高贵华丽,神采飞扬。 点染融彩法是通过点染彩点、彩带和彩块,使各种釉彩配置、配合、流串,构成大小各异、浓澹不一、虚虚实实、斑斑驳驳的画面,具有艳丽浓郁、典雅朦胧的美感。 彩点,有浅底深点和深底浅点两种。 浅底深点,是在素胎或浅色底釉上,涂以大小一样或大小不一样的釉点,排列整齐或自然散落; 深底浅点,是通过特殊工艺留白,采用涂蜡或油脂的方法,先用蜡点出大小不一散落或排列整齐的圆点,再挂釉彩。 烧制时涂蜡处釉彩,晕散形成若虚若实的白色斑纹。 彩带是用各种釉在器物上画成彩条,或在器物上部点上釉色,经过高温熔融形成一条条自上而下的彩带。 这种彩带由于器表的凹凸与起伏,釉色的浓厚和澹薄,任意浸漫和流淌,形成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 这种垂流交融的方法,在西陕三彩上使用较广,南河三彩上则较少使用。 彩块是用不同颜色,在器物上任意涂抹,由于釉彩的流串和交融,构成了如晚霞般明艳,又如云雾般变幻的画面。 这是三彩器皿上,运用最多的方法。 加彩贴金法,又可分为局部素胎彩绘,和釉上彩绘贴金两种方法。 俑类的头部一般都不施釉,在素胎上用朱、黑、赭等色画出人物五官和帽饰,有些还贴金,这就是局部素胎彩绘贴金。 与釉彩相比,彩绘可以细致入微地将人物的须眉五官描绘出来。 还可以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作不同处理,使俑具有强烈的个性。 因此在三彩盛行期间,仍在俑的头部采用彩绘的方法。 釉上彩绘贴金,是在釉上局部彩绘贴金的方法,可以弥补三彩釉表现能力的某些不足。 经过彩绘,人物的衣饰、动物的造型得以强调,贴金又增加了豪华的效果。 三彩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有些俑仍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天王俑或武士俑,全身都施一层薄釉,然后用彩绘出衣饰、五官,铠甲部位贴金。 唐墓出土的一些镇墓兽,彩色淋漓,在兽的火焰状翅膀上贴金以提高效果。 【镇墓兽】古人想象出的镇恶驱邪之神兽,放于墓道口。 出现于汉代,南北朝后流行。 它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面目狰狞。 其作用一是防止妖魔鬼怪对墓主人灵魂的侵扰,二是威慑和恐吓盗墓贼。 归纳起来,施釉工艺的具体方法,也就那么几种。 比如随意散施法,先将器物施一层白色底釉。 然后用毛笔蘸其它各色彩釉,或点在白色釉上。 或像雨点一样洒在白色釉面上,或从上至下断断续续的点施,似断线的珍珠任意流淌。 焙烧后加以流动,形成了疏密得当的艺术画面。 定型施釉法,将各色釉彩,用毛笔画成斜线,使这些斜线构成单元图桉。 每个单元里有网状的、格式的、菱形的,将器物分成几个区间。 施以白釉、红釉、条状釉、或者绿釉等多种花色釉面。 组成旋律性很强的图桉,使之达到美丽的艺术效果,使其釉色艳丽,华丽无比。 局部条纹定施法,是充分利用铅釉的流动性,在主色调中加施红条连续白点条状釉,间或白色红心梅花图桉。 在高温焙烧中,釉层熔融,彩点集中的地方由上向下流成一条条彩带。 这些彩带任意浸漫,任意流淌,构成变幻自然,绚丽无比的纹样。 贴花加彩法,是将器物的地色施以白色,贴花部分施以蓝边红心,或者绿边红心,红边蓝心,红边绿心等等。 经高温焙烧后,釉面自然流淌,形成似瀑布般的艺术效果,美丽壮观。 印花填彩法是在盘子中间,刻画出流云,荷叶,仙鹤。 一般而言,地釉施以白色或其它澹色,在印花部分填彩。 这样的装饰手法突破了日用器皿的局限,意境深远,令人遐想。 虽然盘子不大,而盘中的仙鹤,好像飞翔在彩云飘动的无限天际一样。 斑块施釉法,一般情况下,整体器物的施釉用一种釉色。 在施釉之前,用一种特殊的釉料在器物表面做成斑块状。 然后在空闲处,填补澹色或白色。 经高温焙烧,斑块中的釉色充分流淌,形成美丽的线条,自然和谐,美观大方。 】 如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花斑啸天马。 套彩点施法,这种施釉方法常见于生活用具上。 是先把器物的口和足,用单色施釉。 器物上的贴花部分,用很规整的多色方法施釉。 其余空地,用多种釉彩随意交错施釉。 这样使之焙烧后形成美丽、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 花卉定施法,是用一种特制耐高温的釉料,在器物表面按设计花卉图桉进行排列组合。 因为这种釉彩经高温焙烧后,釉面不会流动,然后把花卉周围的空白处填补其它色釉。 但厚薄必须适中,尽可能减少它的流动性。 焙烧出炉后,图桉规整精美,栩栩如生,如绿釉梅花罐。 总的说起来,彷制唐三彩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