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烧制陶器,那么制作彩陶就达成了基本条件。 再认识了一些彩料,那么彩陶的图案,也就不在是问题。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 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 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 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括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 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 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 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 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 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 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 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 这些盆子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 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 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 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这种以鱼来装饰人体的母题,一直延续到民间艺术里。 只不过含义和象征,会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而产生畸变。 在青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在接近盆口的内壁,描绘了三组拉手手小人的纹饰。 这些小人每组5人,有头饰,还有尾饰。 拉手小人图案,在民间艺术里是个很重要的母题,叫“拉手娃娃“,总称为“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在民间艺术里图式千变万化,但总是来说他是人类繁衍和保护自己的神祇。 所以像拉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创作的。 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 彩陶器形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造型样式千变万化。 这充分体现了制陶者的艺术才能,和乐此不疲的创造热情。 而且不同类型的装饰技巧和艺术效果,各具特色。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长安半坡、临时漳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得为代表。 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式平底钵、平底盆、彭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南河陕县庙底沟及西陕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得为代表。 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纹样多用弧线描绘。 除了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形的纹饰手法是以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构成图案,植物纹显著增加。 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型。 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 这里面有装饰的一些规矩,也可以说是法则。 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一是游目法则,这是后来我国绘画和华夏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 即画面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呈现为一个整体; 二是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按照“仰观俯察”。 这一华夏观照方式进行,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图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倾向于形成焦点、定点。 而具象图案转为抽象之后,整个图案就是游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 这样彩陶的绘制自然而然成了移动的散点透视,它让你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 期间又在这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 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我国绘画和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 我国彩陶不同于其他文化彩陶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是盆,是钵,还是瓶与罐,都注意到由上观下的效果。 例如瓶与罐,在绘制四面图案之前,就细心照顾到靠近瓶罐颈口处的图案,使得在由上方下视时也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 由此可见,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是按照“仰观俯察”这一中国观照方式进行的。 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要制作这些古代彩陶,自然要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不管制作什么样的陶器,或者是瓷器,都需要重视胎质。 远古先民制作的彩陶,选用经河水冲积的优质陶土,纯净无杂质,润如粉糕; 和成泥有柔韧性,烧制成的陶器用肉眼观看有“胶”质感。 由于当时烧造技术条件差,烧造温度相对较低,烧出的陶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