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隐秘的兴奋从李瑶兮内心深处升腾出来。一旦朱黎做出这个动作,那么目的地只有一个———曙光影城。
曙光影城,顾名思义是一个电影院,但又不仅是一个电影院那么简单。它与神庙一样,是介于低高维度之间的存在,只不过它是被朱黎专门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是朱黎的私人空间。在这里,朱黎可以为所欲为,并且随时掌控低维度的剧情走向。
朱黎已经在空气中凭空画出来了一个类似虫洞的东西,还非常绅士地让了李瑶兮一下。
……
雾,全是雾。乳白色的雾气宛如一道厚实的屏障般浮动在空中,将远处的一切都遮盖得严严实实。
视野范围内唯一的建筑,便是一座电影院。
曙光影城从外表上看真的很容易叫人们联想到曙光。整座流线型的建筑皆由合金铸成,外观被刷成了从深紫色到橙色的渐变色,犹如破晓时分朝阳即将划破黑暗的天。望着那神秘的深紫色以及它周围的浓雾,李瑶兮顿时升起了怪怪的感觉。
这个地方似乎既迷人又藏着潜在的危险。但,自小就来过的李瑶兮并不害怕。
电影院的内部远比外观温馨。温暖而柔和的暖黄色灯光静静地洒落下来,看着便令人安心。
走廊两侧陈列着一个又一个玻璃柜,里面摆放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物品,都是一些从其他世界搜罗过来的重要道具。李瑶兮定睛瞅了瞅,看到了不少自己熟悉的东西。
第一次来曙光影城是在她三岁时。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见到什么东西新鲜就喜欢什么。
在她的印象里,走廊里年头最久的东西是一把宝剑。雕镂的剑鞘、泛寒光的剑身,还有垂下来的缨穗,都让李瑶兮记忆犹新。
今日她又见着它了。纵使流年变换,宝剑仍然不改锋利,剑身也还是那么明亮。
朱黎的眼光与宝剑轻轻一触,旋即分开。
算来这么多年了。
放映厅打过蜡的两扇木门被徐徐推开,一排排红色的软椅映入眼帘。
朱黎熟稔地在最前方座椅前的控制台上操作了几下。
大银幕上顿时出现了一个人影。那是个约莫在弱冠之年的少年,身着葛布衣,背着一个巨大的药箱,脸上是一副腼腆的笑容。
“他叫吴名,”朱黎满意地看着银幕上的少年,说道。“认识一下吧,未来他可有大用。”
李瑶兮满脸黑线。“老妈,你起名字什么时候这么草率了……”
吴名,自然就是无名。
朱黎面不改色,说道:“反正就是一代号,叫什么随便呗。”
李瑶兮暂时放弃了和朱黎争辩,转而仔细观察着吴名的打扮,说道:“寒门子弟,四处行医。”
朱黎点头道:“我只给了他这两个设定?”
“啊?”这回李瑶兮是真觉得朱黎过于敷衍了。“就、就没了?”
“没了啊。”朱黎无谓地笑出声,说道。“吴名最大的优点,就是医术冠绝天下,无人能及。就算受伤再重……他都能救回来。”
李瑶兮恍然抬头,心中一片温热与感激。
“你……在为六年后做准备?”
朱黎按下一个按钮,让吴名的影像消失了。她温柔地凝睇着李瑶兮,心里默默想到,再不济也是你看中的人,小忙好歹是要帮的。
……
两天后,李瑶兮如愿见到了刚从国外归来的父亲。
李存晏坐飞机坐了十几个小时,神志已经开始恍惚了。此时突然见到了自己的宝贝闺女,一时间还以为自己出了幻觉。
最后,还是朱黎毫不留情地一掌把他拍清醒了。
令李瑶兮倍感欣慰的是,父亲的面容也丝毫没有变化———至少这说明对方没有像以前似地熬夜搞设计。
李存晏这人本来气质很好。尤其是那一副多边形镜框的黑色眼睛往鼻子上一架,按理说应该很有艺术家的风范。可问题就出在他实在太实诚,用朱黎恨铁不成钢的话来说,就是一憨憨。
李瑶兮打小就见证过无数次父母的打情骂俏式秀恩爱。现在想想,估计她能在陈萍萍面前放得这么开,朱黎也有很大功劳。
这一住,李瑶兮就在家里住了接近两星期。后来等她察觉到自己思念起陈萍萍来了,就决定还是回去比较好。
反正这一来一去也很方便,以后随时能回来住,不在乎这么几天。
等她回了落花别院,才从无归口中得知,在她不在的日子里,范闲遣人过来送过信。李瑶兮拆开一看,才得知原来对方带着一家子人去苍山度假去了,故而来信邀请她。
李瑶兮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苍山上终年积雪,到了冬天更是大雪满山,颇是壮观。令李瑶兮最满意的是,苍山上还修有不少温泉,最适合陈萍萍去泡一泡。
这么好的一座山,京里的权贵当然不会放过。从先帝那时开始,就不断有达官贵人在山上建起别业,以图享受。
当年庆帝刚登基时,也赐了一座庄园给陈萍萍。只是这么多年,陈萍萍竟是一次也没去过。
如今终于入了冬,李瑶兮说什么也得去体验一回。于是她不顾外面还下着雨夹雪,撑了把伞就自己骑着马往陈园跑。
屋里烧着上好的银炭,倒免了那股刺鼻子的烟味。陈萍萍斜靠在轮椅上,拿着本书眯眼看。
“怎么不点盏灯?”李瑶兮笑问道,很自然地蹲在了轮椅旁。
陈萍萍看书看得入神,猛然听见李瑶兮的声音,不禁微微吓了一跳,抬头问道:“回来啦?”
李瑶兮伸头一看,才发现书的封皮上写着四个字:狂人日记。
题目底下没有署名。可陈萍萍以前便知道这是李瑶兮的作品,如今出版后便寻了一本来看。
李瑶兮有点不好意思。虽然本意是开启民智,但毕竟是抄来的,还抄的是鲁迅先生,总归觉得不够道德。
不过据说这本书在京都的销量甚为可观。虽然远远比不上范闲的《石头记》,但也算风靡一时。
陈萍萍放下书,抚摸着膝上毛毯,狭长的眼睛笑得弯起,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