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达成了什么协议,跟西突厥人一起进攻东突厥,也不影响大唐趁机去占便宜。 毕竟,西突厥和大唐中间还隔着一个东突厥呢。 西突厥唯一跟大唐接壤的地方就是凉州。 只要大唐将凉州防守好了,就算把梁师都的梁国全捡了。 作为梁师都新主子的西突厥也拿大唐没脾气。 所以,这个好处可以捞,这个便宜可以捡。 陈叔达皱着眉头道:“就怕梁师都这是跟突厥商量好的,故意引我们上钩……” 这话确实在理,不得不防。 李元吉点着头道:“那我们就让苏定方查清楚了,等到梁师都真的跟突厥交上手了,再动手?” 李神通等人纷纷点头道:“理应如此。” 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 在送走了李神通等人以后,李元吉立马派人去给苏定方传令,同时还秘密的给苏定方送去了一封密信。 密信的内容是有关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的。 这是一个还算看得清楚大势,也知道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没有梁师都那么疯狂。 历史上大唐在征讨梁国的时候,就是他宰了梁师都,举城投降的。 如果他能继续复刻他在历史上的壮举,那大唐此次从梁国捡便宜也会容易一些。 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荡平梁国,将梁国彻底的变成大唐的一域。 具体的就要看苏定方怎么操作了,反正能指点的都指点了,剩下的就是静等了。 毕竟,这种牵扯到三方,甚至四方势力的大战,没那么快结束。 当然了,也没有那么慢。 毕竟,这个时代的兵制,以及这个时代的后勤,还支持不了大军在外面征战七八年。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战事一年半载,或者两三年内就结束的原因。 所以,这一场战事,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才能有结果。 李元吉已经将这件事交给苏定方去主持了,他也信得过苏定方,自然没理由一直盯着。 在将针对梁国的战事交给了苏定方以后,李元吉就着重的盯起了推广蒙学、推广杏庐的两大事宜。 至于其他的诸如漕运、海运、推广水稻、修桥补路等事宜,那都不是一时半刻能办成的,得靠着时间去磨。 推广杏庐的事情,一直在暗中进行,再加上这是一桩由朝廷出钱,又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毕竟,李元吉在采取了许敬宗奏上来的办法,让许敬宗开始在保留和改良原有的医署的基础上开设杏庐,各地的医署都得了好处,各地有名望的大夫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一些已经开设了杏庐的地方的百姓也体验到了杏庐带来的好处,所有人都在称赞杏庐,所以就没有人去阻碍杏庐的发展了。 不仅如此,各地的药商、采药人,在杏庐被推广开来以后,生意和收入也有所增加,对朝廷开设杏庐的事情自然是一个劲的吹 捧。 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是对推广杏庐有异议,又或者是有什么不满的,都被他们冲了个干干净净。 所以推广杏庐的事情简直顺利的不能再顺利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费钱。 短短数月,就烧了足足一百多万贯钱。 这些钱放在宋明清时期不算什么,可是放在如今的大唐,那就是一笔巨款。 要知道,大唐在修桥补路上面的拨款,也才三十万贯而已。 相比起来,推广蒙学的事情就省太多了。 除了李渊做主在长安城内开设的几家蒙学,内库出了一点钱以外,剩下的诸如张亮、张平高、许世绪等人开始的蒙学,朝廷也好,内库也好,一分钱都没花,都是他们个人出资。 不过,不花钱的事麻烦也多。 几乎所有开设蒙学的武勋,跟当地的世家豪门都产生了冲突。 不是在争抢有名望的先生上产生了冲突,就是在教授学问的时候产生了冲突。 有人就问了,教授学问的时候怎么可能产生冲突呢? 那就得好好的了解了解大唐的知识产权了。 在大唐,有很多知识是人家世家豪门的不传之秘,很多在当地学习,并且学有所成的学子,或多或少都登门求教过。 他们在成为了蒙学的先生以后,会下意识的宣讲人家的学问,然后就讲出事了。 人家世家豪门不答应了,就开始闹了,开始找事了。 比如,琅琊有位蒙学的先生在教授蒙童们写字的时候,下意识的传授的蒙童们王氏的笔法,被王氏知道了,就不答应了,就闹上门了。 事情密报到朝廷的时候,还在闹。 有人可能会觉得,临摹王氏书法的人在大唐有很多,为什么王氏不找其他人去闹呢? 这就是阶级的问题。 在大唐,有门第的人学习人家的学问,会获得极大的宽容,没门第的人学习人家的学问,会被人以窃学为名,喊打喊杀的。 看似可以随便印刷,随便宣讲、随便学习的各种学问,其实是有门槛的。 要越过这种门槛,只有两种方式,要么你是门槛里的人,要么你得重金求取,并且保证绝不外传。 而这两点,没有一点是贫寒百姓能够满足的。 这也是世家豪门把持学问,让自己一直处在智者位置上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