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具体应用方法,事实上肯定不会是这么简单的应用。 人类记录他们深感得意的超级大炮时,也只会说发射出重达多少多少吨的钢铁炮弹,而不会记录下这个炮弹的详细信息。 比如炮弹会爆炸,不但能凌空爆炸,还能设定成钻地爆炸等等。 人类文明灭亡后,新崛起的文明刚刚进入青铜时代,看到这样的记录后,大约也只能想象是某种投石车,抛射了巨大的青铜块。 总之,对周文明来说,恒星阵列曾经是毫无意义的玩意,但现在却是最为难得的资源重地。 恒星级战力的降临者们如今就在这片恒星群中辛苦劳动,在每一个恒星上建设出自己的恒星大炮,准备用来轰击远道而来的大筒木一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降临者们才发现,穿成一串的恒星系是怎么回事了,那是瞄准的参考线。 忍界宇宙和前世的宇宙一样,光速就是一切速度的极限,伽马射线暴的扩散速度也就是光速。 对于好几个恒星系外的目标射击,距离就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大麻烦。 哪怕是较近牧树者星系,距离恒星阵列也有足足十七光年的距离,伽马射线暴发射后,需要整整十七年才能到达目标区域,哪个敌人会在这里等待这么久? 光速的伽马射线暴尚且面临如此问题,大筒木文明直接投掷恒星肯定是更慢,毕竟不存在物质能够达到光速的可能。 这是宇宙的铁律。 所以,从恒星阵列这里发起的攻击,必须要通过空间压缩的方式加速,达到光速的数百倍,数千数万倍,甚至更高的实际速度,才能有效的攻击到目标。 经过难以想象的空间压缩后,校准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空间压缩的厉害了,时间也会随之变得不准。 于是这样的超远程攻击中,一连串的恒星系所形成的重力环,就是最好的校准标尺,能够帮助攻击者在空间和时间同时混乱的情况下,准确的瞄准目标。 至少,偏差不会太大,保证伽马射线暴的自然散布本身,就能覆盖到要攻击的目标。 相关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阵列中的二十六颗恒星,如今已经完成了其中十六颗恒星的大炮建设。 这不是恒星级战力们懒惰或建造速度慢,而是周文明传统的问题导致。 在大型设施或工程建造过程中,周文明的科技或成员实力快速进步,导致工程尚未完成,相关技术就被淘汰,不得不推倒重来。 虽然才完成了十六颗恒星的工程,但实际上降临者们已经进行了四十九次工程。 只不过接近五十次工程汇中,一半都是没有来得及完成就不得不重新开始,而更有九次是彻底完工,甚至都进行了试射后,依然拆除重建的。 重复工作总是最让人心烦意乱,降临者群体中最顶尖的存在们情绪普遍变得暴躁,迫切需要开解。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敌人,狠狠的收拾目标一顿,让大伙把心里的郁闷都发泄出来。 但大筒木一族是如此的墨迹,久久不能到达战场。 油女铁丸只能另外想办法。 开拓星际宇宙应该是消灭大筒木一族,独霸整个宇宙之后再提出的计划。 如今形势所迫,不得不提前公开,用希望来提振士气,缓解最高战力群体的疲惫和暴躁情绪。 当战争有了确定的时间,当战争结束后的下一步计划也被确定,降临者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 他们不再因为必须为一场无聊的战争做准备而烦躁,怀揣着挑战更高更刺激的敌人的希望,加倍努力的投入工作中。 大筒木辉夜和活蝓也都被拉到了施工队伍中,各自占据一颗恒星,按照迭代了数万次的设计图纸,生疏的开始施工。 以恒星级战力为核心的恒星大炮不是机械,更不是按照图纸就能施工的。 这种设施比战舰更讨厌,每一颗恒星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一个恒星级的降临者更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恒星大炮是恒星和恒星级战力的完美结合,每一个都只能按照施工者自身的特点,结合恒星的特点,临时匹配,调整施工方案,才有可能成功制造出来。 恒星不是固体的行星,它是一颗永远都在翻滚的高温等离子球。 在这样的高流体上建造恒星大炮,没有办法使用工业制成品,任何物质在恒星上都不能保持性质的稳定。 叫老公这门虽然各有手段,但基本框架都是依靠封印术,对恒星的磁场进行控制,挤压恒星的等离子物质,形成大炮的基本结构。 这样的工程就是奇迹,它存在的每一秒都是人类力量的展现。 至于忍界太阳、六弦星恒星和牧树者恒星,周文明并没有建造恒星大炮,因为重重包裹太阳的戴森球承受不起。 哪怕是事先预留了射界也不行,恒星大炮从恒星的辐射层和对流层激发出伽马射线暴后,整个恒星都会陷入暴动。 那时候,无数的日珥会如同海潮一样爆发,密集的就像十八岁男孩的头发一样多,瞬间形成恐怖的电磁波浪涛和太阳风暴。 以周文明的技术水平,伞虫所构建的雾状戴森球承受不住这样的冲击。 在忍界的太阳上,降临者教师进行过几次实验,即便是最小规模的输出,也都造成了百分之三十的伞虫失能。 失能的伞虫中有十分之一直接暴毙,连沐浴在阳光中,缓缓恢复伤势的机会都没有。 这还是实验,而且是最小功率的输出实验,结果都能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 等到了战斗的时候,怎么可能抑制恒星爆发的威力,更不可能花费几天的时间,等待伞虫恢复健康。 所以,周文明的核心势力范围是没法建造这种最强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