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王恭以及王恭身边的人,这些人总体来说,素质还高一些,有些能力。 而另一个,自然就是围绕在司马道子身边的那些人,以王国宝为首,看到王国宝那副奸险的样子就该知道,真的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跟着他们混的。 而更多的人,也能算是一股力量吧,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大臣,他们或多或少也是有抱负的。 但在这个大争之年,要想在朝廷上论短长,至少要投奔到以上两种势力之中。 而对于很多人来讲,左边看看,不合适,右边看看,也不喜欢。 那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人,才是日后王谧要倚仗的重要力量。 他们就是螺丝钉,是搭建起王朝兴衰的一根根木桩,没有他们,王朝就无法支撑运转。 而他们也不会因为朝廷上的势力更迭就转换想法,都是些踏实做事的人。 这些人,就算是不来投献,王谧也会给他们很好的安排。 而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年轻人,解下了身上的行囊,也站在了建康城的城门前。 巍峨的建筑,热闹的人群,虽然还没有跨进城门,却已经可以感受到建康城的热烈气氛。 年轻人长叹一声,本就明亮的眼睛,更加热情满溢。 走吧! 这就是我要奋斗的地方了! 新的人生,将要开启! 琅琊王的应酬能力,母庸置疑。 上一世混过那么多的酒局,敬酒罚酒,甚至是划拳,都是王者级别的。在这里,很多技能也运用不上,王谧还觉得手痒的很。 现在的他,身份位置不同了,只要他能给那些投献者一个好脸色,他们都要感激涕零了,更不要说,他还一直热情洋溢的招呼他们吃饭,作诗。 这一套功夫下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瞬间转变为王谧的铁杆,要为了琅琊王肝脑涂地了。 都是些实在人。 突然之间,他理解了王默。 相比那些实心眼的壮勇,底下的那些士子,歪心眼可就要多得多了。 这些人果然是只能用之,不能信之。 但要说用处,还是这些人更多些。 毕竟,都是文化人嘛,治理国家少不得他们,将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乱世之时,武将就能够大展拳脚,那些开国的国公,大部分都是武将,而他们也都是这个王朝的奠基人最倚仗的人。 而只要是局势稳定下来,就将要面对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承平时代,而这个承平的时代,肯定要比乱世的时间要长久的多。 那么,对于承平的时代来说,管理,繁荣经济就是更加重要的,也更加迫切的问题。 这些事情,原本武将就不擅长。 就算临时给他们机会,他们往往也掌握不住,毕竟,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大致都没有念过几天书,大字都不识一箩筐,什么经济啊,什么商贸啊,日常的管理,根本就不懂,也没有这个概念。 虽然有些时候,他们也让会被委以重任,充当仆射等朝 廷要职,但那大多数都只是挂职而已,并不会参与日常府衙的管理。 毕竟,也不精通嘛。 能够被授予这样光荣又重要的职位的武将,大多也都是心里有点数的,知道自己的斤两。 不过是在这里充当一个平衡,至于那些各部的具体事务,他们不会过多参与。 就好像是曾经的魏国公徐达一样,在他充当宰相的那段时间,他长期都在边关负责和残元作战。 就算是领了这么一个职务,那又能如何? 还能指望他真的去管理六部的日常吗? 或者说是那些六部的尚书要向他事事请教,还要等他从前线上发来指令?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根本是行不通的。 于是,正经的维持王朝的运转,还是要靠这些正经的读书人,这就是在承平年代,武将往往很失落很迷茫的原因。 而对于王谧来讲,现在的他正经是个融合体。 一方面,他也是带兵打仗的,能征善战的武将当中,绝对要算他一号。而学问呢,他又一点不比在座各位差,甚至比他们还要强得多,在看身份地位,就更是没的说。 文臣需要的东西,他有,武将需要的东西,他也具备。 正宗的文武全才。 于是,在这个时候,聪明人就该知道,他王谧的眼里不揉沙子,现在能重用你,你就应该知道轻重,知道自己的定位。 老实拿好了自己的差事,用心做事,琅琊王必定不会亏待了他们,可若是谁想不开,想要挑战一下他的耐性,那他也可以陪他们玩玩。 而另一边,一个时刻准备搞事的人,终于来到了他的舞台,而琅琊王也不会感到寂寞了。 年轻人看准了招牌,便探身入店。 正是薛家楼。 早就听说,建康城里百家饭馆酒家,唯有这薛家楼是最好的,菜品出众,服务也到位。 初次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当然要趁着大好机会见识一下了。 才刚落座就听到了周围人的议论,都是有关建康城近来的重大变故的。 年轻人不明所以,便对来招呼的小厮说道:“琅琊王府在哪里,怎么走?” 小厮打量了他一眼,笑道:“小哥一听口音就知道,不是本地人吧,荆州来的?” “是啊,在荆州生活过一段时间,祖上是东海郡的。” “看来是来投奔琅琊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