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竹竿一挑,那小船就轻巧的停了下来,搭上小舢板,一队护卫首先跳上了岸。 虽然他们表情肃穆,身披铠甲,威严赫赫,但是,他们的到来却并没有让人感到惧怕。 反而是其后跳上岸的两人,明明也没有穿着铠甲,只是最普通的常服,模样看起来也整齐端正,并没有任何的肃杀之气,但是却让人望一眼就不寒而栗。 “曾靖,一路奔来,我看,大晋境内的局势还是很稳的,似乎司马尚之没能调集更多的兵马和他们合作。” “你看,他们现在行动了吗?” 现在驿站当中短暂休息的二人,便是北府大将,何无忌,曾靖,他们正是奉了琅琊王王谧的旨意,带领大军,前去建康增援。 这一路上,何无忌是日夜兼程唯恐有失,那心里,脑里,无时无刻不再惦记着建康城的情况。 同时也担忧北伐大军那边。 要知道,虽然王谧已经是精心部署妥善安排,但是,只要是分兵,那就必定会对主力大部队产生影响。 前面要攻打的城池,一个比一个艰苦,都是军事重镇,晋军若想拿下来,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更大的牺牲。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王谧却又不得不痛下决心,分出一大部分兵力回援建康,不必王谧叫苦,何无忌也明白,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个决定。 同时会对接下来的北伐之战造成极大的影响。 打仗,那可是会死人的,而死了的人,怎么可能还能回去补给北府兵呢? 也就是说,当王谧把这一队士兵调配给何无忌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决定,这些人就算是幸存下来,也只能继续留在建康,不会追随北伐的脚步了。 对于很多原本是建康京口两地出身的士兵来说,这或许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毕竟,他们可以先一步踏上回家的路。 几次征战,无数的危险,都被他们平稳的度过了,他们是勇士,他们也是幸运儿。 能回家,在这个时刻,对于将士们来说,自然是最好的事。 更何况,此时此刻,说不定建康城还一片祥和,根本就没有想象当中的混乱,大战呢。 那不就是直接回家休整了吗? 还有比这更加美好的事情吗? 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贴心的王谧在挑选追随何无忌的士兵的时候,也动了一番脑筋,专门选择那些家在江左,尤其是在建康城周边郡县的人员。 这些人,都是王谧预定好了的,不管他们在建康城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参战,他都不准备让他们再回来了。 “凭我的预感,应该已经行动了。” “原来,你也有同感。”何无忌很失落,这个时候,他多么希望能够从曾靖这里听到一点点安慰的话。 然而,这些终究都是美好的期待罢了,相比何无忌,曾靖也是很理智的人。 司马尚之这一伙人,原本就是要憋着坏心思搞事的,之前一直不动手,那都是因为实力还不足,甚至是,他们还忌惮着王谧统领的北府兵的力量。 现在北伐大军已经走远,就算是分兵,也极难两头兼顾,于是,这样的好机会就摆在面前,他们怎能不抓住机会,去建康试一试? 对! 就是试一试。 纵观整个司马氏家族,以及整个大晋朝的各位大臣们在反叛的时候的各种行为特征,一个很显著的倾向就是,他们都只是逮到机会就一定要试一试。 就好像是那个俚语当中所说的:有枣没枣打三竿子。 就是这样的心理,在驱使着这些人不停的搞事,但是,他们似乎也并不在乎这样做之后的结果是如何的。 能不能成功? 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大? 无所谓的。 不满意就干,就是了。 以至于,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之下,自然是不能成功的,看看大晋这边的内乱,几乎是一年到头都没有消停的时候,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但是呢,你看,大晋朝还挺坚挺的,可不像那些北边的小朝廷,也不似后来的南朝,说倒也就倒下了。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后来的南朝军队更加强悍,更加善战,实际上,如果从现实角度来衡量,整个南朝的军队素养,战斗力,自从刘裕故去之后,就是在逐渐下降当中。 只不过,有的朝代下降的慢一些,有的朝代,下降的快一些,崩溃的极快。 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倾向是什么呢? 自从刘裕以北府兵的强盛,夺取了大晋的皇帝宝座,成立了刘宋一朝之后,整个南朝就陷入了强势的军阀总会从乱战当中脱颖而出,并且当上新朝廷的皇帝的这样一个循环。 对! 没错! 南齐、南梁、南陈,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这些人能够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因为他们是军事强人,借着手下强势的部队,才最后夺取了胜利。 皇帝作为曾经的军队主将,与治下的军队联系紧密,别人想要撼动也就十分的困难。 于是,除了司马家的大晋朝之外,各个南朝的小朝廷全都不能长久,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本来这个年代就是战乱纷争不断的,南北双方是呈现一个割据的状态,局势不稳定。 战乱,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总是断不了的。 既然是断不了的,那么,各个分裂的小朝廷,必然会出现一种各位大将军拥兵自重的一种情形。 其中的佼佼者也就可以脱颖而出,登上皇位了,但是,同样的,因为这些分裂的势力,实力总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完成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