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朝廷还没有“开业”,各衙门都在休沐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沉家上午添了闺女,下午宫里就来人祝贺,说明宫里对沉老爷还是相当看重的。 这一次,宫里来的是一个有些陌生的面孔,不是高明,也不是孙谨,而是一个看起来三十岁多岁的太监,不过这个太监,也是身着紫衣。 能在宫里,混到这个级别,不容易。 不过这个太监,见到沉毅之后,便低着头行礼,笑着说道:“见过沉郎中。” 沉毅拱手还礼,问道:“公公客气。” 这个太监也没有多废话,而是从身后小太监手里,取过来一个木盒子,两只手递在沉毅面前,笑着说道:“沉郎中,陛下得知郎中家里得了女儿,因此特意送来一颗夜明珠,为郎中贺喜。” 沉毅现在,最高的官职是四品中顺大夫,只是这个职位不怎么好称呼,再加上散秩官一般不称呼官职,因此这些宫里的太监,依旧称呼他兵部的官职。 沉毅两只手接过盒子,正准备行礼谢恩,被这个太监一把扶住,笑着说道:“沉郎中,陛下交代了,您收下就是,不必行礼。” “陛下吩咐,这两日沉郎中得了空,记得去宫里一趟。” 皇帝这话,是客气话。 他可以说客气话,但是臣子不能当真,沉毅把这颗夜明珠交给身后的萍儿,吩咐萍儿收好,然后扭头对着太监拱手道:“陛下吩咐,沉某不敢怠慢,这就随公公一起进宫去。” 这太监微笑点头,开口道:“那好,咱家让人给沉郎中备轿子。” 沉毅跟着他一起朝着自家门口走去,问道:“这位公公,怎么称呼?” 这太监微微低头,开口道:“咱家姓良,贱名良华。”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补充道:“是良善的良。” 沉毅闻言一笑,开口道:“这姓氏倒是少见。” 沉老爷心里明白,这个“良公公”,原本多半是姓梁的,只是进了宫,怕辱没了先人,因此给自己换了名姓。 不过良姓的确有,说不定这位公公确是姓良,也不好说。 沉老爷想了想,又说到:“良公公,也很面生。” “从前咱家在内侍省里办差,主要是帮着高公公打理内侍省的差事,不怎么出来走动。” 良公公澹澹的笑道:“近段时间,内侍省里新人胜旧人,咱家便被挤出来跑腿啦。” 内廷内侍省,也是一个庞大的机构,高太监这个内廷大总管,又要负责日常事务,又要负责宫里的事情,还要伺候皇帝,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而眼前这个良公公,大约便是之前内侍省实际上的管事了。 跟这个良公公随意搭了几句话之后,沉毅就没有继续说话了,而是思考接下来见了皇帝之后,应该如何应对。 很快,他坐着宫里的轿子一路进宫,来到了甘露殿里。 这会儿已经临近傍晚,皇帝陛下也没有在处理政务,而是在翻看一本已经有些发黄的旧书,沉毅远远的瞥了一眼,书上还有插图。 虽然看不太真切,但是多半不是什么正经书。 见到沉毅走进来之后,皇帝将这本旧书放在一边,抬头看着沉毅,微笑道:“恭喜沉卿,明珠入掌了。” 沉毅微微欠身,脸上也带着笑容,拱手道:“家中小事,难得陛下惦念。” 皇帝眯着眼睛,微笑道:“现在有了女儿,朕先前与你说的话,还作不作数?” 沉毅愣了愣,问道:“敢问陛下,是什么话,臣有些记不太清楚了…” 皇帝哑然一笑。 “罢了,你既然不想认,那就过段时间再提。” 皇帝指着早已经准备好的小墩子,示意沉毅坐下。 等沉老爷落座之后,皇帝才澹澹的看了他一眼,开口说道:“初七那天,朕问你什么时候回淮安,沉卿当时说,等家中夫人生产之后,便考虑动身回淮安,现在沉卿已经抱了闺女。” 皇帝微笑道:“准备什么时候回淮安去?” 原来是催自己上班的! 沉毅心里翻了个白眼。 现在才正月十三,朝廷里的衙门都还在停摆状态之中,皇帝就想催自己回淮安上班! 沉毅微微低眉,开口道:“陛下,现在虽然过了年关,但是天气依旧很冷,一个月之内,齐人不可能有任何动作,因此臣回淮安,时间尚且充裕,臣想陪家里人过完上元节之后,便动身回淮安,主持淮安防务。” 皇帝默默点头,同意的沉毅的方案。 他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开口道:“天寒地冻,的确不太可能打起来,但是北齐的行军一直没有停过,朕昨天收到消息,北齐的十万援军,已经尽数抵达淮河北岸,抵达他们所谓的征南军大营。” 皇帝轻声叹了口气:“人多必然势众,沉卿不可懈怠啊。” 沉毅点了点头,开口道:“回陛下,都司代指挥使刘明远,在去年十月,便被臣派到东南征兵去了,现在他已经在温州府一带,征了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兵马,正在训练之中,臣已经给温州府去了文书,马上他们就会动身赶往淮安。” “届时,淮安守军,将达三万。” 沉毅微微低头道:“而且,今年臣已经摸清楚了齐人的路数,臣有把握把淮安守得固若金汤。” 现在,已经是洪德十二年了。 而今年,沉老爷想的,已经不再是固守。 不过有些想法,太过大胆,他现在说给皇帝听,怕皇帝一时半会接受不了。 所以,沉老爷避而不谈。 反正到了淮安地界,他沉毅就是一言九鼎,到时候想要怎么打,就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