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三十万兵士就地通婚,同时迁移诸夏之民前往江南,尤其以女子居多。 女子善生养,多多养育,百十年之后,五十万人口可以化作一处数百万人的地域,数百万之人,对于江南,已然不是小数目了。 足以开辟数个重要城池节点,而后贯通一片,徐徐拓展。 何处迁移诸夏女子? 咸阳宫内就有许多,六国宫人、美人都迁移那里数千人了。 “素霞宫!” “是那处宫殿,寡人知晓其名,那处宫殿乃是当时宫中有人生出病患,昭襄先王曾短暂停留的一处宫殿。” “的确不小,而且很合适。” “可行。” “一应诸般,郡侯自行同少府商榷。” “昨日,国府那边传来一份关于关中民爵、高爵之人越来越多的文书,郡侯也有知晓。” “今日,又来了一份,这一份是来至关外河东郡的。” “河东之地,昭襄先王岁月,便是将其纳入大秦掌控之中,而且那里历经韩赵两国治理,民户不少,田亩不少。” “数十年来,有着秦国治下安稳,河东郡民户达到二十万户以上,民力也有七十万以上。” “一郡之内的封爵之人不少,钱财、粮食都派出去甚多,有些县域的府库都空了。” “这是一份诉苦的文书!” 秦王政拿起案上的一份文书,轻哼道。 单单只是诉苦也就罢了,关键是文书内的一些应对措施,自己有些拿不准,正好王弟过来了,念及此,将文书递给侍者,落于王弟手上。 “军士得封爵位,那些东西是他们应得的。” “无论如何,那些军士的东西不能少,否则,秦国就要乱了。” 周清一礼,双手接过文书,打开一览,如果只是寻常的诉苦文书,应该不会令王兄如何,当别有内涵。 诉苦? 难不成准备不予那些兵士应得的东西。 那可不成! 大秦一统天下,什么都可以乱,行军打仗的老秦人不能乱。 “嗯?” “这份建议……是河东郡的郡守杜陵上呈的?” “提出的解决之法,倒是全面,依从中央学宫的开源、节流。” “他总算还知道不能够节流。” “开源之法有三。” “其一:铸就半两之钱,从商贾手中购买大量粮食,同时也能够满足军士所需,也能够满足己身所用。” “其二:借助河水,收鱼盐航运之利,允许商贾贩盐、贩茶,收取重税,弥补郡县府库空虚。” “其三:允许商贾出钱购买土地、田宅,弥补府库空虚。” “有趣!” “这三种开源之法很是有趣。” “大王以为如何?” 文书上的内容不多,可是令周清感觉有兴趣的很多。 比如这个开源三策。 合上手中文书,看向上首的王兄。 “寡人以为……,杜陵之策,并无不可用。” 有闻王弟言语间的异样,秦王政丹凤之眸微微闪烁亮光,开源三策自己从刚才就在思忖。 铸就半两钱,缓解郡县压力,有先例可寻。 不无不可。 向商贾收取重税,缓解郡县压力,也有先例。 不无不可。 诸夏间空旷的田地很多,商贾欲要购买?如果花非重金,缓解郡县压力。 不无不可。 与其说向自己诉苦,不如说是想要咸阳同意杜陵这三策,缓解郡县压力。 “杜陵这三策,的确可以解决河东郡暂时遇到的压力。” “只是这三策,却非表面这般简单。” “甚至于……这三策都涉及秦国根基,如若开这三源,大王以为会有何结果?” 周清觉得河东郡郡守杜陵的这三策……都很有针对性。 如若实施,眼前的压力可以解决。 之后呢? 继续开源。 那就不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