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 其种子抗病力、适应力,都有极大的提升。 所以罗旋打算试试。 至于到时候,能收多少算多少,罗旋暂时还没有去考虑那么多。 反正只要保证、其中一大部分的蔬菜,能够正常生长。 就算成功了。 带着张晓丽、苗美莎,罗旋用溪水里面的淤泥,掺杂着地里的土壤。 搓成一个个像窝窝头形状的东西,一一摆放好。 娜沐好奇,“这是要准备做什么?” “育苗,培育玉米苗。” 罗旋一边搓泥团, 一边回道,“每一个窝窝头里面,摁进去一粒玉米种子。然后等到有一乍高的时候,再把这些玉米苗,移植到地里面去。” “你们种地,真的好奇怪哦!” 娜沐很是不解,“我们寨子里种玉米,都是刨一个坑,然后丢进去几粒玉米。 伸脚踢点土,把它盖住就好了...哪有你这样麻烦?” “而且,你这样种玉米。” 娜沐噘嘴道,“要是种植半个山头的话,还不得把人给累死?” 罗旋问她,“那你们种植半个山头,收获的玉米多吗?” 娜沐摇摇头,“很少,有些时候甚至连种下去的,那一袋玉米种子都收不回来。” “这不就完了么。” 罗旋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漫山播种,结果根本就没什么效益。累了半天,你说你们家里那样种地,图个啥?” 娜沐好奇的问,“难道像你这样种玉米,难道就能收粮食多多?” “那是肯定的。” 罗旋点点头,“让我们看看最后的产量吧!反正现在,也和你解释不清楚的。” 现在自己既然要想,去改变这里的人文环境。 那就只能跟她们鼓励,而不能泄气。 所以自己,得说的非常的肯定才行。 而要想正确引导娜沐、娜丽她们,尽快去掌握先进的农耕方法、和耕种技术。 就只能用最终结果,去吸引她们、去震惊她们。 得用事实说话才行。 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种地? 罗旋实在是没法,对几乎属于文盲的娜丽、娜沐她们解释清楚。 这种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不要说娜沐、苗美莎没见过。 甚至就连从小,也是在内地农村长大的张晓丽。 她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只不过张晓丽知道,罗旋身上总有一些出人意表的举动。 人家混了这么多年,不也混的很成功吗? 所以张晓丽很多时候,她根本就不会去质疑,罗旋的行为...只管按照罗旋所说的,去照做就行了。 至于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 张晓丽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粮食多了,那就多吃点细粮。 要是粮食不够吃? 大不了就学着本地姑娘,娜沐、娜丽她们那样:提着弯刀往山上钻,去问大山讨要食物就是了... 把玉米种,摁进“窝窝头”这种方法。 可以极大的提升,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并且用小溪里的淤泥,与土壤混合做出来的基坯,里面富含各种肥料。 这样可以保证在育芽期,每一颗玉米种子,都能够获得足够的肥力。 并且等到玉米苗,长得有半尺长、需要移栽的时候。 到了那时, 就可以提前预判出,哪一颗苗长势不好,需要被提前淘汰。 这样一来的话, 就能够保证每一棵,移栽到地里的玉米苗,都是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健康植株。 这就是“农业精耕细作”的精髓所在了:尽量提高植株的良品率、提升它的成活率。 从而达到“用最少的土地面积,获取最大的产量”的目的。 这一次开垦出来的地,估计大致有2亩左右。 其中一半是大豆。 另外3分地,种植的是糯玉米,其中还套种了一些胡萝卜和红薯。 这种玉米口感软糯,可以当主粮吃。 再种上1分地的茄子、芹菜。1分地的香葱、韭菜、生姜、胡萝卜、白萝卜这些,很容易种植的高产品种。 寮挝县境内的天气,一旦到了雨季之后,就会很寒湿。 为了驱寒,所以辣椒得多种植一些。 新鲜的辣椒吃不完的话,还可以把它晒干。那样就可以长时间的保存了。 这边的人,都非常的喜欢吃辣椒。 他们从山上,不管是采回来的野芒果,木瓜、酸角,山民们都喜欢把它切成丝。 然后就那么蘸着辣椒面、盐巴生吃。 所以地里的辣椒,罗旋得多种植一点,一共种了2分地。 剩下的最后2分地,罗旋统统把它种成“牛皮菜”。 这个品种既可以当蔬菜,也能用来喂猪。 至于土地的边缘,罗旋则种了一些南瓜、丝瓜,红豆、扁豆之类的、喜欢攀爬的种类。 等到大块的地种完。 到时候,还得去砍很多竹子回来,将这块地全部围起来。 要不然的话,有些时候山上的牛,会成群结队的、熘下山来祸害庄稼。 这一次种地, 足足忙活了整整3天,才好不容易把所有的地,都种植完毕。 望着齐齐展展的田间地头,排水沟、引水渠一应俱全。 罗旋和张晓丽的心中,还是颇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