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走到崇祯十七年,天下的局势已经非常分明了。 曾经实力最为强大、占据最多人口和土地的大明,终于像群雄逐鹿中的那只鹿一样,被撕扯的只剩下骨架,进入了死亡的倒计时。 这个天下,需要一个新主人。 所有蓬勃兴起的新势力,现在都开始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辽东的满清完成了新老交替和权力传承,虽然六岁的福临不可能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能力,但是满清庞大而精悍的班底还在。 李自成也在多年鏖战之后,完成了从流寇到建制的转变。 到了此时,韬光隐晦已经没有意义了。 夏国也必须要完成全面升级,向天下人发出强烈的信号,这样才能够在争夺天下的时候,于道义、名份上不落下风。 要不然的话,大家凑在一起…… 你是什么身份啊? 我是大清皇帝。 你是什么身份啊? 我是大顺皇帝。 你又是什么身份啊? 我? 我是夏王。 我们大家都是皇帝,就你还是国王,怨不得百姓们都不认你。 是的,称帝建国就是有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因为封闭的资讯和见识,加上朴素的观念,是很难直观感受到哪支势力是好是坏、是强是弱的。 但皇帝比王大,总归还是知道的。 别不信,现实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让老百姓们自己来选择,他们肯定更加愿意给皇帝磕头,而不是王。 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发出统一天下的声音,称帝建国必须摆上夏国的日程。 本来这种事是水到渠成的,可真的事到临头了,所有人又变得很犹豫。 根源嘛,自然是咱们的夏王殿下了。 谁也忘不掉当初劝进他称王的时候,他万分不情愿的情形。 这也是大家都十分奇怪的地方。 别的人主,恨不得能一步到位,君临天下。为何这位夏王殿下却对称王如此抵触呢? 他们又哪里知道,左梦庚有着不一样的见识,深知历史潮流,因此并不想和历史背道而驰。 幸好当初的他虽然犹豫,但是在大家都百般劝戒之下,还是选择了接受。 可也正是因为当初的艰难,才让大家伙这一次不敢贸然开口。 还是德高望重、地位不凡的孙承宗主动出头,打破了这个僵局。 这一次,左梦庚还会拒绝吗? “本王虽然年轻德薄,自忖于天下没有多少功绩。可既然大家伙上下一致,本王也只好顺应大义,从善如流。” 左梦庚答应了。 这么痛快的答应,愣是让许多人都有些感觉不真实。 再看到他坚定的笑容时,所有人才明白,这一切居然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 为何当初称王的时候那么犹豫,如今称帝却又痛快地同意了呢? 这并非是左梦庚表里不一,也不是他口嫌体正直。 而是境遇的变化,带来了心态的进步,还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知。 当初称王时,左梦庚刚刚走出建权的第一步。 未来的国家是什么样的,民族该往哪个方向走,他并没有太多自己的心得。 更多的都是吸收的后世的见识。 无比发达的后世让他当然会选择盲从,并且坚定地认为那就是对的。 在那样的情况下,却让他称孤道寡,在看他来,无异于开历史倒车。 他并不是权力欲很强的人,在没有独夫天下的野心情况下,十分抗拒称王自然也就不意外了。 但是随着他在人主的位置上坐的久了,真正站在了把控一个国家和民族脉搏的时候,他的认知不可能不产生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简单的道理,放在后世,就连初中生都知道。 但知道这个道理,和能在实际中与这个道理联系起来,那就需要非常丰富的从政经验才行了。 夏国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左梦庚渐渐认识到,太过于冒进的政治体制反而不是好事。 因为民间没有足够的土壤,培育不出更加先进的政治文化。 即便夏国这么大力地推动义务教育了,民间的文盲率仍旧还保持在45%以上。 基本的民生问题都没有解决,去谈其他的,纯粹是好高骛远。 因此必须要采取一种普通民众容易接受的政治制度,更加容易地将民众拉进到国家当中,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更不要说,夏国即将要开启统一全国之路了。 以夏国现有的地盘,三省之地,并吞全国,即使全力以赴都力有未逮。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大的冒进无疑是在增加统一的风险。 同时,左梦庚也发现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夏国在他的引导下,可以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是因为他有后世的见识引导,知道历史的进程,所以才能做到。 那么问题来了。 他是夏王,高高在上,进行这种引导当然容易的多。 可假如改变了政体,削弱了自身权柄的话,他的这种引导还会那么顺利吗? 恐怕到时候就必须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到磋商和妥协中去,肯定会极大地削弱中华民族前进的效率。 既然这是中华民族摆脱命运车轮的最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