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都在用高官厚禄,把英国公高高架起,不动声色的一直都在对英国公削权,哪里还敢委以重任。
虽然也会担心,也会害怕,但是自小就是这样的日子,还稳得住。
目的自然是,表示出一个省钱的态度,皇室支持边疆战事的决心。
然后南边的民乱,也是桓王做主将,给平的叛。
盛长柏儿子的满月宴,本想要邀请众多的亲朋故旧共同庆祝,也不合适了。
但是男人没问题,并不代表着家里的女人也没问题。
虽然这其中都是顾廷烨起的主导地位。
也要表现出来自己的态度,避免皇帝小心眼,给穿小鞋。
“陛下,臣愿意以自己的官职为顾廷烨担保。”
顾廷烨都被发配了出去,这个时候也避嫌了,就是全力的推荐顾廷烨。
刚把人给打压完,现在就要让人主动巴巴的去,给赵宗全老赵家的江山卖命。
提到这个问题,那就又尴尬了,朝堂上的人并不少,但就是久久无人应答。
最后孩子的满月宴,只有盛家嫁出去的四个兰,大房的长梧娘子,带着…也就只有明兰带回了女婿回家。
直接动员了几十万的民夫,各方面都是真的战争准备。
“陛下,兵者,国之大事,事关国家安危,社稷存亡,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让顾廷烨待罪立功,带兵出征。”
整日的愁眉苦脸,提心吊胆,忧心忡忡。
算是退了一大步,没继续要求顾廷烨领兵,只是要求顾廷烨随军。
只有明晃晃的战功,才是武将平步青云的硬通货。
因为是自己一方的错,赵宗全夫妇两个,再不停的安抚英国公,不断的施恩于英国公,表现的比之前两家有亲的时候,要更热切三分。
看赵宗全脸色越来越红,沈从兴跟在后面说道。
帮着掌控一些禁军还行,帮着去欺负一些平民爆乱勉强也可以。
满朝堂的人数上一数,也确实没有几个人比韩章合适。
那现在有事,就让韩章替你出征去吧。
袁文绍出身于勋贵世家,从小就是想从战场之上,立下不世之功,重赈袁家败落的声势。
旧勋贵之中有一些也经历过战事,但既然真的有一定能力,这些人在仁宗朝的时候也真的得到了重要。
桓王这下不愿意了,还要说话,明显的是想为顾廷烨再争取一下。
总结的来说,韩章这个人在大周军队中,震的住台面,这一点其实就已经难得。
指望天降幸运也不是常事,都已经被馅饼给砸中了两次,也不能被砸一辈子。
因为边疆发生了战事,按着大周的传统。
就是今天来参加自己大侄的满月礼,这么一个喜庆的日子里,华兰也是强颜欢笑。
现在看来,禹州团伙的人,也不是没有优点。
这种举荐方式,还是很强硬的,非要跟赵宗全犟着来。
“你们就真的认为朕,就被他顾廷烨拿捏了吗?”赵宗全气急,脸色已经开始变红。
皇宫直接就开始节衣缩食,停止各种饮宴活动。
毕竟是自己的亲大儿,就算是忌惮,但赵宗全对桓王也有很大的信任度。
各种冲动热血的想法很多,学得文武艺,卖得帝王家,清除异族,还我河山,斩将杀敌,光宗耀祖。
大周朝的惯例,外出作战的时候,虽然一直都是文臣指挥,但是起码也要有一个经验的将领直接领兵。
这次禁军是要跟西夏对战,不是在国内镇压各处的乱民,灾民。
除了重视几个人之间的感情之外,其实脑子也算清醒,有自知之明,不会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知道自己几个人里面,谁是真正能打的人。
让桓王领兵有极大的自主权,只凭着一点,对大周将领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话委婉了很多,但是举荐顾廷烨,让顾廷烨出征的意思,还是很明确。
“顾廷烨之事不要再说,朝堂也不是为他一人运转的朝堂,他一个人也无关大局。谁能带兵出征,才是今日的正题。”赵宗全就打断了桓王。
“满朝诸公就无一个敢和西夏对战之人吗?”
对上战场也没什么畏惧。
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自己父亲本就是戎马一生,从小就适应了家里有人从军出征的日子。
朝廷之上,和西夏兵交战经验最多的人,无疑就是韩章。
并没有家人会上战场,遭遇到生命危险的心里准备。
韩章二十年前的一败再败,不只是让西夏打出来自信。
“陛下,臣也愿意为顾廷烨担保。”耿介川同样跪求。
“那就拨付于你十万大军,即日启程!”赵宗全回道。
桓王带兵去西北,顾廷烨就在西北,就算是赵宗全说顾廷烨只能做大头兵。
是真实的战情,也足以真的于西夏较量一下。
毕竟顾廷烨还有一个团练副使的职位,也有八品,还是可以做个基层军官。
给拨付了足额的十万禁军精锐,号称五十万。
虽然都是一些失败的经验,但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还是要相信韩章能从失败中汲取到教训。
“陛下,顾廷烨他晓勇善战,又允文允武,足智多谋,实在是抗击西夏的不二人选。”
首先从知己知彼这点来说,韩章就已经胜过了其他人。
“陛下,顾廷烨他罪大恶极,当然也不能便宜了他。现在朝堂正是用人之际,让他随军出征,不是给他官复原职,只是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就算让他充当一小卒,也能让他为大周多上一份力。”
没有被重用的话,比如袁文绍他爹忠勤伯,赋闲了一辈子,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
到了现在,这些仁宗朝的旧勋贵,该赋闲的赋闲,该闲置的闲置,已经被赵宗全给清理了个差不多。
既然顾廷烨成为了大头兵,话题就又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