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十八日,前方传来消息,焉耆克。 臧都保是沿着天山南麓西行的,即离开高昌(今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北、阿斯塔纳古墓群南),经天山县(今托克逊县)、礌石碛、银山碛(今库木什山,产银)、盘石(额格尔齐山)、张三城守捉(今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附近),至焉耆镇(今焉耆西南)。 这段路总约六百五十里,倒不是很远,但经大漠、高山,其实没那么简单的。 臧都保的数万人马只携带了一个半月所需粮草,于九月中旬抵达了焉耆镇城附近。 传说中要和他们夹攻焉耆的于阗兵只有寥寥数百骑,且正事不干,专门劫掠百姓,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抗。以至于臧都保大军一到,就有大族过来拉关系,请求庇护。 而这个大族也挺有意思,姓龙,其部落被称为龙家部。 北魏时代,焉耆国君就姓龙,后被讨平。当时的焉耆王叫龙鸠尸卑那,集兵四五万人,被击破。 能整出这么多兵马,大概是倾国之战了,能征发的男丁悉数上阵,如此推算下来,北朝时期的焉耆国大概有二十万左右的人口。 前唐时期,焉耆国的日子算不得多好过。 作为安西四镇之一,他们要经常出丁出粮,协助唐军打仗,死伤肯定不会少的。最坑的是,吐蕃进攻安西四镇,特别喜欢以焉耆为突破口。 比如,唐高宗仪凤年间,“吐蕃攻焉耆以西,四镇皆没。” 垂拱年间,“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而东,逾高昌壁……” 安史之乱后,吐蕃又是经且末,夺焉耆。 到贞元年间,眼见着唐廷收复西域无望,一部分龙家人东迁,经年久失修、已湮没于沙海中的大碛道进入河西。 唐武宗会昌年间,因回鹘西迁,庞特勤占领焉耆、龟兹,于此地称汗,被称为安西回鹘或龟兹回鹘,龙家人受不了,开始了大规模的东迁,最终大多数集于肃州,部分散在甘州、凉州、沙州。 当然也有没走的,就是如今过来拉关系的这部分了。 臧都保是懂统战的,立刻拉拢焉耆的龙家人,让他们提供粮草物资,并联络其他小部落,共同打击回鹘及其附庸。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臧都保集结大军攻焉耆,三日拔之。 龙家人有仇报仇,有怨抱怨,大杀特杀,归附高昌回鹘的诸部落血流成河,若非臧都保及时制止,怕是要被杀得一个不剩。 西域的仇杀、圣战,委实太过惨烈! 九月十五日,臧都保攻克焉耆附近最后一个堡寨。前后奋战旬日,斩首五千余级,俘男女老幼三万余人。曾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就此克复。 十六日,臧都保派出使者西行,前往龟兹,请于阗王前往高昌面圣。 看到此处,邵树德站起身,在殿内转来转去。 宫人们知道他的脾气,都放轻了手脚,免得惊扰圣人的思路。 邵树德转了好几圈后,停在了地图前。半晌之后,道:“拟旨,置焉耆府。” “于张三城守捉置危须县(今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附近)。” “于焉耆镇城置焉耆县(今焉耆西南)。” “于铁门关置铁门县(今库尔勒北)。” “于渠黎都督府置尉犁县(今尉犁县)。” “焉耆府辖此四县,治焉耆。” “着即清查户口,编户造册。若有人不从,立时屠戮,无需上报。” “授龙家部酋长龙思同梅录之职,令其来高昌觐见。” “于横野、平卢、落雁、广捷、宁远、天威、金枪、神武八军十余万众之内,招募志愿安家焉耆的府兵两千人,每丁授田百亩,可全家徙来,沿途州县递顿。所获之杂胡三万余人发给为部曲。” 命令如流水价发出,显示了邵树德坚定的决心。 焉耆是府,不是州,行政地位摆在那里。 这个地方其实是个要害之地,不然吐蕃也不会每次北上,都从这边打主意了。 唐焉耆镇城“焉耆所都周三十里,四面大山,海水缭其外。” 三十里周长的城池,比汴州还大了。 海水就是博斯腾湖,盛产各种鱼,是淡水湖。 铁门关控扼着一条沿孔雀河行走的驿道,曲折幽深,为开元十三中关之一,素为南北疆之间的交通要冲。 以高昌为后援,在焉耆置府,花费一定时间,利用当地的水资源灌溉农田,移民屯垦,作为插手天山南北的重要抓手,这是邵树德的计划。 安置在当地的两千府兵,与未来可能会逐步设立的州兵,将是焉耆府的定海神针。 地盘,都是一代一代开发的。 唐代在焉耆置军镇,但焉耆国还在。不过经过多年的统治后,已经很恭顺了,这从吐蕃入侵时他们没有投降,而是大举东迁就能看得出来。 如今焉耆国早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正好废藩置县,改土归流。 红头发的龙家人,亦是大夏子民,从今往后一视同仁,好好当新朝顺民吧。 (本章完) 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