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音很清楚,墨父既然敢摆出来让自己随便选,那么随意一个茶品,都是新茶! 既然如此,就算极难观察区分出新旧茶的品类,也能清楚分辨。 众人瞬间会意。 不过心中只觉得秦音能挑选出新茶,都是因为墨家主放了水。 要真拿一堆茶给秦音挑选。 她一定分辨不清新陈。 由此可见。 秦音确实不如姜琪专业。 姜琪看了秦音选的茶团一眼,眼底浮现几分轻蔑。 啧,她猜的对,秦音果然没有真凭实学。 选定茶团后。 姜琪便率先开始点茶。 宋代的点茶与后来的茶艺有所不同,宋代是一个注重“文治”的朝代,文人崛起进一步推动文人四雅。 也就是点茶、插花、焚香、书画。 其中“点茶”的技艺更是汇聚巅峰。 其赏艺性更高。 制茶点茶的过程也复杂且考究。 只见姜琪端坐在茶案前,开始有条不紊地碎茶、碾茶、萝茶、茶末置盒、置茶托、搅拌茶末、点茶…… 每一个过程,她都精细研磨。 堪比大型宋代点茶文化科普的教程。 动作赏心悦目,又点到为止。 众人忍不住惊叹:“姜琪不愧是姜老的亲孙女啊,这点茶技艺,每一个动作都堪比文学载录,茶香四溢,厚醇回甘,还没品尝就已经让人神往。” “这斗茶的功夫确实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每一道工序都太精细,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无法静心感受。” “秦音在做什么呢?她的步骤错了吧,怎么会有这样点茶的,拒史料记载……也没见过这么奇怪的点茶方法啊……” 就在众人沉浸在姜琪规规矩矩的点茶方法中时,又被这么一句吸引走了目光。 大家一开始看秦音居然第一步骤都不碾茶时,便认定她错了。 他们都是对茶文化有研究的大家。 不似网友们看得云里雾里。 什么是真正官方的点茶流程,他们门儿清。 是以见秦音刚开始就“炙茶”时,就已经心底摇摇头,pass掉了秦音。 什么乱七八糟的点茶手法? 果真是个乡巴佬,到底会用这些茶艺工具吗? 第二步,秦音开始碾茶。 众人看者她有条不紊的动作,一致认为是她看了姜琪正确的点茶方法,开始“抄”人家的步骤了…… 第三步,罗茶! 接着,候汤、熁盏、点茶…… 嘶……这些步骤,与姜琪截然不同啊! 众人看向秦音的眼神逐渐从轻慢改为凝重认真起来。 “嘶,秦音怎么那么快就开始注水了?” “她又开始注水了,到底会不会点茶啊?” “这是什么奇葩步骤,但茶香居然开始散开了,这也太奇怪了!” “我怎么感觉她的步骤也有自己的章法呢?不确定,再看看……” 众人抱着怀疑的想法继续看。 而之前一直默默坐在茶宴角落里,看向姜琪送给大家的青瓷神色莫测的老者,此刻看向秦音的眼神也突然神采奕奕起来。 墨父指腹漫不经心地磨着桌角。 看秦音点茶,居然比自己亲自点茶还要紧张煎熬。 秦音背脊挺直,面容沉静,纤细的手腕正在用茶筅搅动茶膏,再渐渐加力击拂。 她第一次注水,沿着盏壁边缘环形注水。 自上而下将茶汤搅打得顺畅透彻,一时间茶汤如“疏星淡月”般光彩灿烂,茶面的基础打好了。 接着第二次,又从茶面上注入,环绕着注水一周,极速注水,极速停止。 茶色逐渐显现,茶面上泛起错落有致的珠线似的汤花。 第三次、四次、五次…… 细密的白色沫停于茶面爆结,如同聚结的云气和凝聚的霜雪,茶色已全部呈现。 众人目光久久停滞在秦音的手法上,暗自惊叹。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点茶手法,但点出的茶却一点不逊色于茶史记载的正统点茶手法。 大家惊奇,便忍不住将更多的目光锁定在秦音那边。 这让一开始还能平心静气好好点茶的姜琪心态快崩了。 不过她到底受爷爷点茶的熏陶长大。 即便心态再崩,此时也将茶的汤色呈现出来。 只见姜琪手一顿,停止捣茶汤的动作,将纯白的汤色呈现在众人眼前。 姜老没管秦音的一顿乱节奏的操作,看向姜琪的作品时,摸了摸胡子点点头道: “斗茶,要看斗色斗浮!” “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清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 “小琪这茶汤乳白,为上等汤色,倒是没辜负我这些年的教导。” 姜老眉目间也染上了几分骄傲。 看向秦音的眼神也逐渐探究,跟墨父对上时,眼底的笑意愈浓。 仿佛在说。 墨家主武,与书香门第姜家比起来,还是别来沾边为上。 毕竟,墨家一直对文雅学者十分追崇,连墨父娶的续弦柳怡,也是出自书香门第。 将门武家,总以为联姻就能与清雅文士相靠,实则文武早有鸿沟。 不是那么好跨越的。 墨父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