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甜甜松饼(1 / 3)

第七章

这高粱饴很快在小孩子当中流行起来,毕竟味道不错。

即便是皇室成员,但吃糖这事,也没多少优待。

倒不是没有这个条件,而是这个时代的制糖技术不行。

谁见过高粱饴这样的饴糖,喜甜的人,简直欲罢不能。

城阳就是如此,可惜,她只尝了个甜头,饴糖就被没收了,想吃,那得等明天。

作为幼儿,哭闹是无用的。

相比城阳被没收,兕子连滋味都没尝到,这么一想,心理又平衡了。

其实那小饼干滋味也不错,还有可可爱爱的小动物形状,好吃又好看。

这可真不是李元祥小气,那都是农家小院给的友情提示,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也不能多吃。

牙若是坏了,可真没地方修。

李元祥周围不是没有坏牙的人,那疼起来,把小时候的李元祥吓坏了。

加上他喜欢吃,更是注意用牙。

毕竟牙只有这么一口,需要好好保护。

事实上,如今李元祥还在换牙,只不过他已经过了门牙的尴尬期。

只等着看老二十二的笑话,这小子年纪还小,还没开始换牙呢。

他也不知道还是否能有机会嘲笑李元婴,毕竟等阿耶葬于献陵,他差不多就该去往属地了。

那时候弟弟还小,虽说有些放心不下。

不过就李元婴那小子的性子,应该也是可以混的风生水起,起码比他混的强多了。

李元祥是不指望自己受宠,阿耶在的时候都做不到的事,现在阿耶走了,更是别想。

临别前,孝顺一下皇后殿下,带着阿娘去属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就成。

唯一的变化,大概就是自己意外获得了这神奇的农家小院。

“儿啊,最近可是辛苦了,瘦了这么多。”杨嫔多日未见儿子,乍一看瘦了一圈都不止的儿子,那叫一个心疼。“都瘦脱相了。”

儿子是她亲生的,怎么可能不心痛。

谁生的谁心疼,杨嫔那是亲妈,孩子是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她辛辛苦苦养的白白胖胖的大胖儿子。

这都瘦成什么样了!

李元祥:???

是不是亲阿娘都这样?

他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呀,最多也就刚晕倒那天失了点血,也没瘦多少。

当然了,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他一直在农家小院里种地?

捏了捏自己变得结实的胳膊,确实是有这可能。

谁也没见过圆润的农民吧,他每天都在小院里扎扎实实的干活,白天又要早起,瘦上一些也算正常。

就是没阿娘说的这么夸张,不知道的,还当他瘦脱相了呢。

“我就说阿兄瘦的皮包骨头嘛。”李元婴还在那凑热闹,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李凤煞有其事的点点头,给与肯定的说道,“没错,廿郎确实瘦了许多,手感都差了。”

嗯????

瞧瞧这说的是人话吗?

李元祥只觉得没眼看,这就是亲哥!亲弟弟啊!

这一个个的,总打自己这一身肥肉的主意是闹哪样?

他是不是,应该减个肥,免得这两个混蛋总惦记。

想想有点道理,加上最近干农活,似乎因为运动的多了,身体变的轻盈了不少。

瘦下来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这么一想,李元祥便动了降体重的念头。

吃的太胖,以前出门都特别的艰难,动不动就流一身的臭汗。

自从有了这农家小院后,不光人瘦下来了一些,就是身上也能保持干爽,李元祥还是挺满意的。

谁愿意自己出一身臭汗,然后跟腌入味了一样。

即便是李元祥这样的男孩子,那也已经到了爱美的年纪。

臭烘烘的会娶不到老婆的!

虽说李元祥并没有想过未来的王妃会是什么模样,最起码也不能遭人嫌弃吧。

“不过我儿瘦下来以后,倒是有几分像我阿耶。”杨嫔望着儿子的脸,莫名有些怀念。

她阿耶病逝的时候,杨嫔还不过五岁。

李元祥才想起来,小时候阿娘提起过,他外祖名号,曾因为建功立业,被隋文帝封为越国公。

只可惜死的太早,杨嫔无人庇护,最后成了他阿耶的嫔妃。

李元祥一直觉得以他阿娘的才学,关在后宫里可惜了。

事实上后宫的女子,光又貌是不够的。

就连他二十二弟的阿娘,出身河东柳氏。

能带上这种名头的,都是有名望的大族,轻易不跟外人结亲的。

即便是皇族,自身若是没点过硬的才学,人家也是绝不会将自家女眷嫁过来的。

别看他们老李家已经是这片土地上的霸主,可该看不起,士族还是看不起他们。

结亲想都别想,真要攀附权贵,他们不如嫁给跟他们实力相当的家族。

连李元祥的外祖家,在这些人眼里,也算不上什么。

以后他侄儿侄女要成婚了,怕是想找最优秀的做媳妇女婿,那就难了。

不过这跟李元祥没啥关系,毕竟他自己都还没媳妇呢,管他侄儿侄女们。

倒是他那太子侄儿,聘了武功苏氏,那是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的士族。

跟侄儿李泰关系不太好,李元祥跟李承乾不算太熟,印象里,是个谦逊稳重的少年。

没办法,跟李元祥这个快十岁的小鬼比起来,李承乾都十七了,是个大孩子了。

怎么可能跟李元祥他们玩到一起去,更何况,李承乾还是太子,从小就被教育,灌输君臣的思想。

不过对叔叔们,李承乾在面子上还是过的去的。

李元祥也没想过要拍马屁,只是一视同仁的给幼崽们投喂。

凭借那好手艺,虏获了一众未来公主王爷国公的心。

弄的幼崽们回去,开口闭口都是廿叔和廿叔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