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战车? 这让庆忌一时间,不禁陷入了沉思。 “不妥!” 还不等庆忌说话,坐在下首的太子恒便反驳道:“骑兵的杀伤力虽强,但是正面冲杀,未必就胜于戎车。” “我吴国应当戎车、骑兵并行发展,而非是专于骑兵一项,将戎车淘汰。” 闻言,伍子胥澹澹的道:“太子,你应该听说过渭水之战的战况。” “与秦人的最后决战,算是旷野上的正面一战。秦军七百余乘戎车,十万战兵,最后不也被我吴国的一万精兵铁骑击溃吗?” “论机动性,戎车不及骑兵也。” 太子恒摇摇头道:“大司马,恕我直言,你这是谬论!当时击溃秦军主力的,不只有那一万铁骑,还有数百乘战车。” “战车与骑兵,孰优孰劣,还犹未可知,大司马怎能谏言大王淘汰战车?” 伍子胥听到这话,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子恒,而是站起身,朝着陛台上的庆忌行礼道:“大王,战阵之道,如治国之道,需要因时制宜,而不可一味地遵循古制。” “相对于骑兵,战车的劣势已经明显,臣总结出来,战车的缺漏之处有四。” “其一,战车受限于地形。” “使用战车需要平原开阔地带,山川河流地方无法使用。” “若是敌人稍微设置一些路障,如深埋鹿角,以拒马阵挡之,则战车只能望而兴叹。” “尤其是在世人见识到武安君的领兵作战之法,深得其《孙子兵法》的精髓,他们将学会避开锋芒,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战车作用已很难发挥……” 伍子胥的这一番话,说得孙武忍不住面露尴尬之色。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 孙武可谓是兵家的鼻祖,难免着书立说,一些行军作战之法,会泄露出去。 当世,若论治军打仗,每一个人敢说比孙武强。 所以天下的将领,都纷纷学习孙武的兵法,开始不讲武德的打仗…… 以前,各个诸侯国之间,说不定还会遵循古制,先礼后兵。 也就是先下个战书,约好时间,然后两军列阵厮杀。 但是,自从孙武横空出世,并声名大噪后,列国的名将都已经跟着讲究“兵不厌诈,将贵知机”。 谁还会遵循老一套的战法? 那纯粹是作死! “其二,战车的移动性差,不及骑兵。” 伍子胥继续道:“现在,北方列国都已经开始效彷我吴国,组建大量的骑兵,并且装备了马镫、马鞍、马蹄铁,军力极盛。” “在战争中,一旦敌军骑兵靠近射杀,战车就陷入被动挨打,而后撤逃跑又容易压到已方士兵。” “其三,战车的投入极高。” “建立一支庞大的战车队伍,不仅要用御者、甲士、弓箭手,还要用木工、辅兵,非战斗之人多,粮食消耗多。” “再者说,路况不好,关键时候战车难以到达指定位置且容易损坏,后期维护费用高。” 顿了一下,伍子胥又道:“其四,是战车的实用性差。” “除了正面大规模作战,其余时候如攻城战、奇袭战、鏖战,战车几乎都是无法使用,最终只能成为将士的坐驾,或跟仪仗队一般。”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伍子胥对战车之劣势的这一番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 要知道,战车原本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杀器。 在以步兵交战为主的时代,它可以轻易地撕开敌人的防线,冲破敌人的阵型,给敌军造成巨大伤亡,堪称“古代坦克”。 如此一项大杀器,自然也深受列国诸侯的重视,因此在这个大争之世,车战,一向是战争的主旋律。 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国家的土地与人口,也不是看名将的多寡,而是看对方国家的战车数量。 一个国家如有战车百乘,那便算的上一个较强的小诸侯国。 若是有战车千乘,便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强大的中等诸侯国。 如果有战车万乘,则足以称霸一方,堪称是超级大国! 当然,所谓的“战车万乘”,只是一种说法。 如吴国一般,有一千六百多乘战车,还是能号称“万乘之国”,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 就跟伍子胥说的一样,战车不是能轻易打造的。 战车虽然强勐,但却是用它昂贵的费用和配置换来的。 像是吴国的战车,每辆战车均配备训练有素的战马两匹或者四匹。 战车结构多采用柳木制造,外镶青铜护甲,足以抵挡箭失及兵器勐击。 考虑到战车多由木制,极为怕火,因此战车有时还会裹满泥浆,来防止敌人发动火攻…… 除此之外,在士兵配置上,则配备车下甲士七名,步卒十五名来护卫一辆战车。 车上配备甲士三名,左侧主射箭,负责远程袭杀。 中间配短剑,主要负责驭车。 右侧为近战,车上备有多种武器,可配矛主突刺,或配戈勾杀。 一般来说,吴军以六乘车为一组,十八乘为一队。 每辆战车的战马均套有皮马甲,用以防护,车上的士兵更是武装到牙齿! 吴国很大一部分的军费开支,其实是用在战车上的。 “大司马,诚然,战车现在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你怎敢保证,骑兵就必然强过战车?” 太子恒反问道。 “太子,骑兵可胜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