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朱瞻壑把一切都丢到了一边,直接去找了自家老爹。 “爹,倭国那边送来的黄金您都收起来了?” “嗯,收起来了。”朱高煦点了点头,看向儿子,没有任何的犹豫。 “你要用吗?” “要用的。”朱瞻壑点头,然后从桌上拖过来纸笔。 “在升龙城的时候我遇到了正在装船出发的李成梁他们,我告诉他们开始在德里苏丹那边收这些粮食,您得准备好钱。” “收这些做什么?”朱高煦拿过儿子写的单子,一脸的奇怪。 朱高煦和世人的想法都差不多,都认为朱瞻壑费劲巴拉的让钱勇等人为大明找到了高产的新粮,旧的粮食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个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就比如现在的人,他们会幻想飞天、幻想登月,但却想不到飞出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 认知的框架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在粮食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 “这个您就别管了,反正是有用。”朱瞻壑笑着给自己倒了杯茶一饮而尽。 “反正我肯定不做赔本的买卖,您想啊,现在整个大明都在期待高产的新粮,稻麦这些粮食肯定会受到挤压的,甚至是没什么人种植。” “新粮高产是没错,但稻麦能酿酒啊,到时候这价格不得飞涨?” 朱高煦闻言挑了挑眉,没有说话。 他虽然想不明白自己儿子要收购这些旧粮食有什么用,但他知道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无的放矢,肯定是有理由的。 “那行,等下次李成梁他们回来之后我就给他们批钱,不过按理来说,咱们又不是让他们帮咱白干活,都是给钱的,他们应该也不缺才是。” 朱高煦想了想,最终想到了一个问题。 “你……要不要考虑一下,再召几个商队一起?” “召商队?”朱瞻壑眉头一皱,陷入了沉思。 其实,李成梁他们综合来说,在朱瞻壑能用的人之中,已经算是规模最大、家底儿最丰厚的了。 剩下的商人,要么是在朱瞻壑规划好的韭菜园子里,要么就是规模太小,想要发展起来的话需要很长时间的那种。 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壑一直都没有去想商人的事情,也一直在用李成梁三人。 不过他现在发现,自己父亲的话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思路。 “您忙!” 朱瞻壑甩下一句话,转头就冲出了父亲的书房。 …… 其实对于现在的云南来说,能做的事情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很少。 没过几天,吴王府传出来的一个消息就传遍了云南。 吴王府,开始免费发放新粮的种子! 没错!免费!—— 但凡是关系到粮食的,那基本上就没有小事儿,云南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应天,甚至是大半个大明。 如今的云南,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东宫,文华殿。 “殿下,我们要怎么应对?” 金幼孜和杨士奇站在朱高炽的面前,脸上的表情都很统一:极为的复杂。 有很多人都没有发现,但金幼孜和杨士奇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打从朱高煦一家就藩之后,太子党看似毫无威胁了,但实际上情况并没有变好,还变坏了。 以前朱高煦一家在京的时候,朱棣维护的都是太子一脉,因为朱高煦经常犯错,是挨训最多的人。 而现在,朱高煦一家就藩去了,朱瞻壑也没有随着就藩而安定下来,反而是功劳越立越多。 就藩去了还不停地立功,为大明开疆拓土,带回了金银等矿产,这就让朱棣的愧疚心里越发的重了。 这还不止! 打从朱瞻壑让人找回来了高产粮食之后,朝廷可以说是一直都在被云南牵着鼻子走。 新粮种子的发放是听从朱瞻壑建议的,管理也是,现在更是。 朱瞻壑是去年把种子送到应天来的,直到现在,朝廷也就发下去了一些玉米而已,红薯还一直都在户部的手里捏着。 说到这事儿,户部去年一年被斩了二十四名官员,不管是真是假,但结论都是他们偷盗粮种。 平均,一个月两个。 现在,云南又抢先一步,先朝廷一步发放粮种,这种情况让金幼孜和杨士奇感到很是忧心。 他们担心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太子一脉就被架空,名存实亡了。 “什么怎么应对?”朱高炽头也不抬。 他知道这两个臣子是为了什么而担心,但有些时候,有些担心是真的没有必要的。 作为大明的皇太子,而且还是监国多年,就算是不监国也在辅政的皇太子,朱高炽这点儿信心还是有的。 “粮食是户部的事情,这跟你们没什么关系,如果有时间的话,伱们还是好好想一想今年的恩科吧。” 科举,是明朝的大事儿,但其实科举并不是想举办就能够举办的,这里面的流程是很复杂的。 在科举上,每逢子、午、卯、酉是正科,也成为常科,像今年额外开的则属于恩科。 所谓恩科,一般都是到了庆典或者是什么大事儿的时候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朱瞻壑当初说的时候是建议和朱瞻基这个皇太孙大婚之类的联系起来了。 不过不管是恩科还是常科,朝廷都是要先给各州县发出命令,让各州县准备乡试。 乡试一般是在八月份开考,所以也被称作是秋闱。 通过乡试之后就得到了会试的资格,而会试一般是乡试的次年二月开考,是需要进京的,也就是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