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我,大明杀神> 第511章 宗室之乱(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1章 宗室之乱(上)(1 / 2)

顺天府很快就动了起来,虽说不上是声势浩大,但也绝对没有瞒着谁,可以说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知道这次的调动。

倒不是陈循不小心,只是他不担心,也不在意罢了。

虽然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但这种说法也不是全对的,最起码在朱瞻壑这里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其实算得上是舟水之论的延伸,作为普通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可能是只有你真心爱民,百姓才会拥戴你,你才能坐稳江山。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的核心其实是民心,剖析开来就是兵力。

得民心者,兵源充足,才有争霸天下和坐稳江山的资本,如果伱不得民心,你就没有足够的兵力,何来的资本争霸天下和坐稳江山呢?

你是皇帝又如何?没人给你卖命,你自己提着刀上阵杀敌吗?就算是你勇猛到宛如楚霸王再世又有什么用?

可是,朱瞻壑不同。

他不得民心是没错,如今大明百姓没几个希望他能做皇帝的,因为在百姓心中他是个暴戾的人,如果成了君主,那也一定会是一个暴戾的君主。

但他得将心。

从征讨中南半岛开始,朱瞻壑就没有动用过中原的兵力,顶多也就是调用几个将领,这还是在西政欧洲之后的事情。

中原的百姓因为朱瞻壑的这个决定享受了十几年的安稳是没错,但百姓享受,不代表所有人都享受。

试问朝中的将领们,有谁在谈到钱勇三人、李彬和沐家等人的时候不眼红?

要知道,在大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封爵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战功,而且还得是社稷之功。

其次,他们都是武将,本来就被文臣压一头,虽然吴王一脉接掌大明之后文臣被狠狠地打压了,但也就是和武将持平罢了。

还是那句话,打天下得武将,治天下还是得文臣。

文臣可以通过政绩来提升,但他们武将没有战功怎么提升?

最后,除了武将,底层的士兵也渴望着晋升。

秦末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是谋划的,但他们有句话说的很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哪怕是最底层的士兵,也是希望能够向上爬的,就算是不为了荣华富贵滔天权势,为了让家人的生活富足一些也得努力。

然而,中原内部十几年都没有战事,虽然对外战争不断,但朱瞻壑却从不动用中原的士兵。

所以说,要真闹翻了脸,先不说皇帝一脉能够得到多少将领的支持,就说兵力上可能也不会有多少。

这样一来,对于陈循来说可操作性就很高了。

反正横竖是立于不败之地,那倒不如大大方方的,让天下人都看到,也知道你这次的调动是有原因的,而非空穴来风。

到时候说不定还会产生一些舆论上的帮助。

吏部。

“陈尚书。”

埋首于公文的陈循有些迷茫地抬起头,自从太皇太后张氏被毒杀一事发生后,太皇太后就一直在休养,所有的事情就落到了陈循这个内阁首辅兼礼部尚书的身上。

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经过他点头,然后送到朱瞻垐那里。

因为这肩上的担子突然加重,他已经快七天没回家了。

于谦的到来让陈循迷茫了许久,因为此刻已经入夜了,按理来说百官都已经回家,不会有人再来找他了。

“于尚书?”陈循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轻轻地缓了口气,搓了搓脸让自己精神起来。

“于尚书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怎么还没回家?”

“的确是有重要的事情,但不是没有回家,而是回了家后又回来了。”于谦见陈循起身,他也抬步走了进来,还扬了扬手中五城兵马司的通行证。

“世子殿下的回信来了。”

……

于谦的一句话比搓脸什么的好用多了,陈循立马就精神了起来。

其实按理来说,朱瞻壑的回信不应该先到于谦的手中,而是应该先到陈循这个内阁首辅的手中,但这次的事情有些许不同。

这次朱瞻壑的回信是先走的海路,毕竟海路比陆路快,哪怕是八百里加急也不行。

不过在抵达通州之后,消息就以最快的速度送入京中,这时候用的就是八百里加急了,因为消息到的时候已经是日暮,而一般的消息是不能在夜里进入顺天城的。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把消息送进京城,那一般就只有两个途径:户部和兵部。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是有特殊权力的,如果在遇到有灾情的情况下,基本上不管什么情况都会开绿灯的。

兵部就不用多说了,和战争相关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自然是怠慢不得。

一般来说,八百里加急送的,不是极其重大的灾情就是战争相关的消息。

至于为什么不送到户部而是兵部,则是因为夏原吉的年纪。

已经是古稀老人了,在明知道是朱瞻壑回信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麻烦夏原吉的。

“怎么样?”

在来吏部之前,于谦并未打开朱瞻壑的回信,送到陈循手中的时候就连信封上的火漆都是完好的。

“世子殿下的决定和我们所料的大差不差,只不过在北方布防上有些许的差别。”

陈循一边说着,一边将信放到了于谦的面前。

于谦拿起信看了起来,信上的内容虽多,但每天都要批阅不少公文的于谦还是很快就看完了。

正如陈循所说,朱瞻壑的安排和他们之前商议的大差不差,只不过在预防朱瞻墉、朱瞻墡进京“勤王”一事上,朱瞻壑的决定和他们有些不太一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