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在欧洲战场再次斩获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儿,但几乎整个顺天府百姓的反应都不太对。 他们不仅没有欢呼胜利,反倒是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因为随着这个消息一起传开的,还有另外一个消息。 在吴王世子派人带回新粮的那片土地上,远洋船队发现了很多的新的作物,已经带回来了部分进行播种,后续会继续跟进。 这本来是好事儿,但也不知道消息是怎么传的,传来传去,最后竟传出了远洋宝船队是和那里的原住民进行了一场战斗,然后才将种子带回来的。 所以人很快就想到,在欧洲之后,那片发现新粮的土地,很可能就是朱瞻壑的下一个目标了。 战争,又是战争。 自从吴王一脉掌控大明之后,中原百姓就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丈夫、儿子和父亲会不会上战场,随着这两个消息的传开,人们的担心就更加浓厚了。 …… 顺天府,吴王府。 “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没见过什么自毁名声的人,自认为有生之年也不会见到,但没想到现在见到了。” “我更没想到的是,这个自毁名声的人竟然是我的儿子,而且还不是第一次了。” 说着,朱高煦一脸狐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你是不是有什么怪癖?当年随你爷爷北征回来之后,你就四处筑京观,让自己的名声一片狼藉。” “现在倒好,还主动让人出去散播消息,败坏自己的名声,你图个啥?” “我图什么?当然是图早点儿解决问题呗。”朱瞻壑很是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我很早就跟您说过了,当年随爷爷北征,我力排众议,建议爷爷杀掉俘虏筑京观,永绝后患。” “这和那些程朱腐儒很不一样,让大明百姓们看到了光,看到了以后不再被北方草原欺负的希望。” “那时候人人都奉我为真理,程朱理学日渐势弱。” “但还是那句话,当一束光出现在黑暗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歌颂这光明,因为他们以前生活在黑暗之下,最清楚这光有多么的弥足珍贵。” “但是时间久了,他们开始觉得这光太过刺眼,开始觉得这光让他们酷热难耐,所以他们就开始唾弃,任何不符合他们心意的他们都会唾弃。” “想要这些人清醒,那就只能再次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黑暗中,让他们知道当初的那束光有多么的难能可贵,让他们知道失去了光之后他们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看着胸有成竹的儿子,朱高煦的心中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所以,我要让这束光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认清事实,让他们跪着哭着求我将这束光再带回来。” …… 朱高煦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只觉得自己的儿子疯了。 …… 随着消息的传开,顺天府中的舆论声越来越大,人们的信心也似乎得到了某种不知名力量的增幅,开始有了微弱的声音。 皇宫中,孙若微一脸的迷茫,她不知道朱瞻壑在搞什么鬼,为什么会任由这种言论发酵的越来越狠。 同样,不理解的还有陈循等人,只不过他们的不理解和孙若微的不一样,他们是因为知道了事实而觉得不理解。 万安街,陈宅。 陈循也没想到,这个曾经朱瞻壑赏赐给他但他不是很想要的宅邸,如今却成了他们商议事情的重要场所。 “都知道了吧?”看着面前的众人,陈循带着几分疲惫,但又有几分解脱地开口说道。 众人闻言,默不作声。 朱瞻壑的打算是所有人都没有想过的,因为基本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不会在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选择以退为进。 虽然这样做能够以最正统的方式得到吴王一脉一直没得到的那个东西,但这样的话风险太大。 “真的要走?”胡濙开口,满脸苦涩。 “虽然世子殿下应该都明白,但我还是想说,这么一走,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我也不认同皇太后能够培养好陛下这一点,但这个周期太长了,世子殿下给大明留下的底子也太厚了。” “事到如今,我也不害怕了,说句难听的,就算是个昏君,也足够挥霍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了。” …… 胡濙的大胆发言让所有人都为之语塞,但却也不得不承认,胡濙说得对。 现在的大名实力到底有多雄厚?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概念。 这么说吧,文景之治都知道吧? 《史记·平淮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大体意思就是国库里的铜钱已经累积得很多了,穿铜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仓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的堆积都满出来了,甚至都到了腐烂的地步也用不上。 这里有没有夸张的成分暂不清楚,但这也算是代表了种花家历史上的内治巅峰时期了。 如今的大明还不比当年的汉朝,但国库里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存银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可以说正在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这可不是凭空得来的,都是靠着朱瞻壑外出征战十八载,稳定大明周遭,且不动用大明一兵一卒、一银一粮才得来的。 因为新粮的缘故,大明如今虽然因为新生人口的增多导致粮食消耗也在增加,但大体来说是略微有些富裕的,不过这说的是百姓的方面,国库可不管这些。 因为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