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寺卿孟学纠因查案疏忽,办事不力而推脱之事导致皇帝震怒,之后更是查出了孟学纠贪污银两,勾结前朝反贼被立斩。
孟府也被抄家流放,百姓对于贪官的这种结果总是拍手叫好,唯有那日知道真相的两人是知道怎么回事。
还有一件事就是当年抄袭的刘湘玉竟再次发表诗篇,一时引起了京中书生的哄抢,其中多半是为了嘲讽和凑热闹。
刘湘玉一共写了三篇,她先是命挽书将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给正在读书的小儿和船头歌女传唱,此诗极具直白,甚至直接点名了东都县令滥用私刑,殴打百姓一事,那歌女感性,唱的时候泣涕涟涟,引得听众也愤慨不止。
而读过书的小儿也将此诗念给家里不识字的人听,此为拉拢刚开蒙的小童和底层人民。
第二篇是七言诗《独感东都赴任三十二咏》,此诗文笔犀利,颇有词藻,开篇写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初上任的欣喜,最后的怀才不遇和万般惆怅,以及对自己要帮助百姓的决心的坚定。
刘湘玉很是聪明的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诗篇的最末尾,笔触细腻真挚,情感充沛,这篇诗的投放对象便是酒楼、卖字画的书生、和寒窗苦读十年没有结果的老秀才。
这种人满是抱负,因此心中的怨念和期盼也是最大的,刘湘玉的这诗也是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
赵无名看着诗中那句‘哀民艰,涕满面,长恨无门。只余空叹天公人道,枉做白衣卿相。’,心中不由笑一声,旁人怕是要被骗过去了。
赵无名又打开第三首诗,一篇赋,时隔多年后刘湘玉再次写了赋《长恨赋》,对应的便是她几年前写的《长乐赋》。
‘登鼓恨民言如鞿羁兮,感怀黎庶之多余艰。’
‘伊唯念圣人之宽厚兮,九死尤不悔。’
好一个九死不悔。
赵无名总算知晓这舆论战是什么意思了,同时也在心中感叹与刘湘玉的钻营心机,此人当真是要整个京都的人陪她演这么一场。
不过一晚,这事便传的京都人尽皆知了,刘湘玉对此全然不吃惊,一切不过是在她的意料之中的罢了。
卯时三刻。
王安权从牢中醒来后天已经蒙蒙亮了,他怎么也想不到事情怎会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刘湘玉竟如此大胆,不过是两日就跟变天了一样,他先是上报上级,后又叫了几个捕快,将刘湘玉的捉拿归案。
刘湘玉换了一身干净的杏色长袍,将唐帆写好的血书收进包里。昨晚唐帆几乎是将他知道的都告诉刘湘玉了,并亲自写下血书,联合那些枉死的百姓亲属极其家人按下血手印,视为死状。
这些人很听唐帆的话,对于昨晚刘湘玉将他从牢中救出一事也并未选择声张,本应该是紧闭的家门都敞开了,久久的注视着刘湘玉。
刘湘玉身后跟着挽书,冲他们鞠了一躬,“湘玉说到做到,定能替诸位讨得一个公道,万死不辞。”
齐瑾身上穿的正是刘湘玉赔他的新衣服,满头青丝仅用一条绿色发带半扎起来,他向前两步,“可是想好了?”
这身打扮让刘湘玉不由多看他两眼:“我私自将罪犯放出,本就是死罪一条,那便让我拖着这条残命去赌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齐瑾想起赵无名昨日对他说的‘至纯至奸’四个字,刘湘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说她终于君主,却又处处算计,说她是清官良吏,却又满腹钻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官?
难道所作当真只是为了百姓吗?
“将刘湘玉给本官捉住!”
王安权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带着人匆匆捉拿刘湘玉,他的耳朵上缠着一块厚厚的纱布,跑的急了已经渗出了鲜血,他龇牙咧嘴,显得面目更加可憎。
“刘湘玉你身为县令史私自和罪犯勾结,打伤本官,实在可恨,你可知罪!”
他边说着就要上前,那些衙役们挥着棍子上前,出乎意料的,这次被周围的百姓拦了下来。
他们护住刘湘玉,俨然已经不把王安权这个县令放在眼里了,积压已久的沉默爆发,不知是谁先喊了第一句,人群中唾骂的声音越来越多,皆是对王安权的不满怨怼。
王安权不得不被往后退了两步,拎起棍子扫向他们,怒目圆睁:“本官已经上报,到时候闹到皇上那里去,都不想活命了是吧!刘湘玉私藏罪犯,你们知情不报,都是要给本官坐牢的!”
刘湘玉上前一步,周围的声音迅速安静下来,她抓住王安权挥过来的棍子,一字一句道:“甚巧,湘玉也打算挝登闻鼓,面见圣上。”
“好啊!那你就去!皇上日理万机,又怎会在这等小事上劳神伤神,小刘大人,介时您再丢了探花郎和尚书大人的脸面!”
王安权冷笑一声,心里有了思量,且不说别的,他就不信刘家能由着刘湘玉胡闹。
何况这鼓早就形同虚设,左右朝廷也不会放在心上,自己只要将刘湘玉扰乱官场、夜晚劫狱一事先行禀明,他就不信刘湘玉还能如此嚣张。
不过他始终找不到刘湘玉跟自己一个小县令作对的原因,像她这种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富贵公子哥,若说是感念民生疾苦,他是万万不信的。
如今东都的百姓多有怨念,很有可能会牵扯出十年前的陈年往事,王安权心下一紧,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事败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