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重生之吴霸春秋> 第322章 诸侯伐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2章 诸侯伐吴(1 / 2)

吴国的第二次变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法制上,随着《法经》的颁布,以及在庆忌的号令下,各地官吏、士子的解读,哪怕是目不识丁的黎庶,都能知道一些吴国的法律条文。

经济上,吴国鼓励耕织,禁止农民进入山川湖泽谋生,使其安于本业;又废止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黎庶自由买卖。

这无疑最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军事上,吴国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鼓励士卒奋勇杀敌,即便是奴隶或囚犯,都能通过杀敌来获得自由之身,普通的百姓也能出人头地。

教育上,吴国设立稷下学宫,再一次吸引天下贤才入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吴国也将稷下学宫作为最高学府,成了吴国培育人才的摇篮!

只是吴国这一连串的变革,尤其是废止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做法,无疑是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吴国本土的老世族已经不成气候,但是诸如齐、鲁、卫、宋等中原列国,对于吴国的这种做法深感不满。

因为,吴国还鼓励列国的黎庶入吴定居。

凡入吴定居之人,不论出身,贵族也好,奴隶也罢,皆可赐田、予房及农具,免除徭役五年,耕作五年之后,田地皆可赐予其耕作之人!

这导致列国都有大量的黎庶逃亡到吴国,此消彼长之下,列国自然都怨恨吴国,诸侯们也都记恨庆忌。

诸侯们纷纷向庆忌发出警告,要求吴国不得再吸纳流民,同时恢复井田制,废除吴国在新法中关于经济方面的一切政令。

但,庆忌岂能让他们如愿以偿?

吴国的内政,不容他国插手!

……

奉天殿。

庆忌正在与群臣举行大朝会,偌大的朝堂上,气氛颇为凝重。

因为庆忌刚刚得到探报,在楚人的游说下,决定以齐国为盟主,联合楚、宋、卫、鲁、滕、薛、邾、莒、郯、曹、陈、顿、许,共十四国,准备会盟于薛地,讨伐吴国。

作为盟主的齐侯姜杵臼,已经向庆忌发出最后通牒。

如若吴国不答应终止变法,就将遭到十四国诸侯联军的讨伐,甚至灭国!

为何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只因为姜杵臼早有称霸之心,只是不敢挑衅作为老牌的霸主大国的晋国,多年来一直在装孙子。

齐国的霸主之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去年,即吴王庆忌六年的时候,在伯噽的三寸不烂之舌下,晋国决定以正卿士鞅发动诸侯,要为蔡侯申伸张正义,号召天下诸侯会集昭陵。

士鞅与齐国夏、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国君,共十八路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大计。

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昔日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

这次会盟中,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晋国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

士鞅此举的想法是利用诸侯会盟,提高范氏在国际上的声望,顺便光复一下晋国日益凋零的霸业。

结果士鞅最铁的同盟者中行寅因为向蔡国索要贿赂遭到拒绝后,便向士鞅提出异议,说晋国会盟诸侯去替蔡侯讨伐楚国划不来,晋国捞不到便宜。

士鞅也清楚荀寅的意图,但想想,中行氏是范氏最好的世交,如今晋国六卿的矛盾已经升级,诸卿对各自封邑的改革逐渐完善,世家新一轮的角逐即将开始。

在这样的多事之秋,何必为别的国家谋取利益来得罪自己最好的盟友呢?

在士鞅领导下,联军帮助蔡国灭掉袖珍型的沉国,以此作为对诸侯的答复。

后来沉诸梁又在方城一带小胜联军,于是昭陵之会不了了之。

晋国人的拙劣表现使中原诸侯很失望,威信降至冰点。

全天下都知道晋国人再也靠不住了,只有晋国人自己不这么想。

这自然给齐国图霸创造了可乘之机!

“齐人狼子野心。二三子,事已至此,我吴国当何去何从?”

庆忌的脸色也是颇为凝重。

他不是没有想过自己推行那种政令的后果。

然,吴国不同于后来商鞅变法时的秦国。

秦国还有崤函之固,可以击退来犯之敌,大不了就龟缩于关内,等到诸侯联军退去之后,再杀出去收复失地。

但吴国呢?

吴国除了水网密布,山高路远之外,那就是一马平川!

能防守的地方不少,但真正跟秦国一样的崤函之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基本上没有!

这仗怎么打?

“大王!”

典客孔丘首先手持牙笏,出列道:“臣以为未尝不可答应齐侯的要求,废止新法,恢复井田制!”

“齐国所主导的这次会盟,参与诸侯共计有十四国,声势浩大,非我吴国所能抵挡!若天下任何一国中,能抵挡这般规模之联军者,唯有晋国!”

“请大王三思!”

有了孔丘的出面,如少府被离、太仆申息等大臣都纷纷站了出来。

“大王,典客丘所言极是。”

“吴国不可力敌十四国联军!既如此,何不能恢复井田制,以避免社稷黎民战乱之苦?”

“正是!大王,无非是一个井田制而已,我吴国可以恢复井田制,并向列国做出承诺,不会再吸纳列国入吴之民,禁止流民入吴矣!”

“臣附议!”

有不少大臣都是赞同孔丘等人的主张。

但,庆忌显然是不大满意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