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陆提学认认真真读完,不时的点头表示赞同,最后说道:“此蒙文确属上乘,利于孩童学习,但不可称其为经,且改名为《三字文》吧。” 朱铭对此无所谓,拱手说:“多谢提学赐名。” 陆提学微笑颔首:“李通判言你贯通三经,我这就考你一考。” 此言一出,随行的二十个西乡县士子,齐刷刷把目光投到朱铭身上。有疑惑,有不屑,有嫉妒……种种情绪,不一而足。 贯通三经,可不是能随便说的! 一个少年贯通三经,基本能够断定在吹牛。 陆提学又对钱教授和士子们说:“吾提之问,尔等也可回答。” “请提学不吝赐教!” 众人纷纷鞠躬作揖。 陆提学负手而立,望着前方山川:“何谓道?何谓器?” 一个姓余的士子抢答:“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没等这人说完,其余士子已懊悔不已。 悔的是自己反应太慢,竟错过了表现机会。这是《易传》里的原话,而且非常出名,就算不治《周易》也能答出。 陆提学看向朱铭:“成功以为如何?” 朱铭听懂了对方是啥意思,以前白崇文、李含章、向知县考教学问,皆以科举内容为出发点,只是让朱铭解释经文而已。 眼前的陆提学,已经跳过科举高度,直接要跟朱铭谈理论道。 朱铭回答说:“道即理,器即事。” 如此答案,跟余姓士子差不多,但又更具体一些。 陆提学又问:“道器何干也?” “道体器用!” “道器不二。” “道亦器,器亦道。” “……” 随行士子们纷纷抢答,这次他们得抓住机会,说的都是大而空的主流观点。 朱铭仔细思索,并没有说话,他在猜测陆提学的心思。 擅长做阅读理解的考生都知道,只有想明白出题者的用意,才能无限接近于标准答案。 陆提学问朱铭:“为何不言?” 联系之前陆提学的言行,对方似乎很推崇杂学,朱铭给出答案:“治器显道。” 陆提学闻言一怔,认真思考之后,竟然开心大笑:“好一个治器显道,真乃吾辈中人也!” 这不但是标准答案,而且超乎出题者的预期。 “治器显道”是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当时朝廷经历了一系列惨败,诸多士子开始进行反思。于是提出要学以致用,做学问的追求是国富民强,抛弃那些假大空的道理,实事求是的去做人做事。他们推崇农商并重、义利并举、王霸并用。 南宋事功派诞生的环境,以及他们提倡的内容,跟明末的实学派如出一辙。都是国家衰弱,抛弃虚谈,追求实用。 陆提学当然不是什么事功派,但他推崇杂学,互相之间搭得上。 眼见搔到陆提学的痒处,朱铭乘胜追击说:“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陆提学仔细品味此句,居然生出知己之感,同时还有点嫉妒:我也是这么想的,怎么就没总结出来? 这句话,出自南宋陈亮之言。 朱熹和陈亮是好基友,都属于狂热主战派,但他们的学术思想水火不容。都试图说服对方,又都拿对方没办法,就差靠打一顿论输赢了。 “成功上前来!” 陆提学见猎心喜,完全不理会旁人,让朱铭跟他一起前行。 行走一阵,田埂稍宽,有棵桑树。 陆提学也不嫌弃地面很脏,一屁股坐在桑树下,招手道:“来坐。” 于是,朱铭也洒脱起来,挨着陆提学坐下。 如此情形,让随行士子嫉妒得发狂,恨不得踹飞朱铭换成自己。 谁让他们不会审题呢?脑子一热就开始抢答。 应付这种考教,答案是否正确无所谓,主要看出题者喜不喜欢。 “拿酒来!”陆提学喊道。 两个皂吏连忙上前,摆好酒盏给二人倒满,还以绢布铺地撒上果脯。 陆提学嚼着果脯喝了一口,又问:“二程所言‘存天理灭人欲’,成功如何看待?” “道理自是好的,并无指摘之处,”朱铭说道,“吃饱穿暖,娶妻生子,天理是也。暴饮暴食,姬妾成群,人欲是也。该当存天理,灭人欲。” 陆提学不高兴了:“人欲怎灭得掉?” 朱铭笑着说:“所以道理是对的,也该这样劝导世人。但实际做起来,却只能自己恪守,无法强求于他人。甚至有那虚伪之辈,严以待人,宽于待己,只让别人去灭人欲,自己的人欲却来者不拒。” “说得好,就是有那般虚伪之辈,”陆提学举起酒盏说,“来,喝酒!” 朱铭又说:“这就要论性情了。性是未发之情,情是已发之性。恶念恶性人人都有,能够节制便是君子。喜怒哀乐爱憎,得其正者为道,失其正者为欲。” 陆提学就感觉奇了怪了,咋朱铭所言,都跟他想的一样,而且还能够精确阐述。 很简单啊,朱铭刚才说的,糅合了朱熹、陈亮这对冤家的菁华。两位南宋大儒的思想,怎不把陆提学给碾压? 陆提学似乎非常讨厌道学,又喝下一碗酒,继续批判道:“格物致知,二程也解错了,扯什么心性命理。既是格物,便要做事,事物事物,不做事怎么格物?” 朱铭刻意顺着对方的心意说:“然也。格物致知,便该因事作则、缘物求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