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穆正一边煮着小锅里的肉粥,一边思考着这经义卷上最后一题的解法。 对于经义题,宋穆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先定这题目立意,以此为基础,再在其上做出创新。 如此题目不仅难以偏离主题,同时也容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今日的这几个经义题目,宋穆却是真的犯了难。 其他的抒义题或许还有办法仔细的解决,但是唯独这最后一题,如此出乎意料的题目类型,给人的感觉已经很是不妙。 更何况这三个例子看起来似乎带着一种联系,但是其立意,甚至说共同点究竟在何处,却是一个难以抓住的关键。 稍有偏差,这文章或许就已经落了下风。 宋穆不得不慎之又慎。 这题目说的是古往今来圣人之谈,围绕的却不知是何等核心,究竟是君,还是礼,亦或是自己还没有探查到的某种东西。 再说,这核心之后,三位的言论是否能联系起来,所表示的意思究竟又是什么? 这算不算得上是儒学的推陈出新,是不是儒道之中新的改变,新的发展开拓。 宋穆这般想着,脑中却是忽的闪过一道灵光,似乎此刻已经抓住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当下宋穆立刻一愣,然后脑中奔出一个词。 发展? 如此看来,似乎的确是在阐述儒道的发展,但是如何让自己辩明白其中的意思,单单解释发展之良,或是未来儒学发展为何,似乎多有片面,难免有些糊弄之感。 宋穆脑中一时间有些迷糊,低头见着锅中肉粥咕噜噜的冒着泡,干脆就盛了一碗出来,脑中却是还在不算的思索。 既然是解释发展,那必然是要解释如何发展,甚至于推陈出新,写出新的发展。 但是问题又回到了这三句话本身,儒学大圣众多,荀子,庄子,扬雄,许慎,郑玄、韩愈,这些人的言论,为何又没能列出来呢? 宋穆灭了火,端着热粥坐到了板子上,再次低头看着旁边桌板上,自己写在草稿上的这三句圣人之言。 忽的,宋穆脑中有了一个念头。 要说这三位,其实都有一种代表意义。 孔子自不必说,他奠定了儒学的框架。 孟子,他成功稳固了儒学的地位,使得儒学有了更切合实际的内容,奠定了他亚圣的地位。 再到董仲舒,他将儒学进行了新的解释,让汉朝始,儒学成为了切合时代的必要产物。 他们代表了儒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 儒学,合乎一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合乎时代,这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宋穆眉头一挑,连忙放下手中的热粥,然后提起毛笔,在桌板上的纸上写下了三个字。 儒之道。 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一是如何论述三人的成果,而在这基础上,让各位考生学子,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展望属于文朝的儒之道。 宋穆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既然是儒之道,那自己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环。 在上一世,儒学接下来的发展自己再明晰不过,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让封建时代有了更强的理论载体。 只是如今,在儒道大有不同的今日,却不当这般想了。 文朝沿用了儒道的传统,却因为这个时代玄妙的文力有了不同的创新。 文力让儒道位置坚固,身具威力的儒家子弟,并不受这思潮的桎梏,反倒因为这一身力量,有了更多的不同。 他们不需要一个所谓的君君臣臣的桎梏束缚住,而是需要一个更加坚定的信念,让他们能将这一身力量,证明入儒道无悔! 既然如此,那就剥离表象,直抒本质! 宋穆想到这里,顿时豁然开朗,心中更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喜悦,当下再次端起热粥,大口的吃了起来,准备马上开始动笔。 而这时候宋穆却是听得考舍外传来一个淡淡的声音。 “善。” 宋穆连忙抬起头,见到是一个穿着红袍,须发灰白的老者,此刻对方的目光正落在自己的桌板的草稿纸上。 宋穆正要起身,对方却是伸手制止,朝着宋穆微笑的说了一句。 “心正文正,不要受我干扰,记住你心中此刻所想。” 说着,对方便拱手转身离开,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穿着红袍的官员,此刻纷纷都朝着宋穆看了一眼。 刚刚说话的正是前来考场上一观学子情况的严甫,他率先到了这癸圈三百八十号,便闻着这其中传来一股香味,走上前,见到一个相貌俊朗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煮着肉粥,只是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虑着什么。 此人就是那江南西道的解元宋穆,严甫此番见到了真人,见着对方专注的模样,顿时就有了一些印象分。 而对方就是连自己到了的动静都没能察觉。 他将粥煮好后,就直接正坐在板子上吃饭,却又是见得他端着碗思索,下一刻眉头忽的有几分纾解,然后起身写下了几个字。 严甫自然一眼就见到了那草稿纸上的几行字。 看来这宋穆是在思考这经义题的最后一题,而对方此刻却是在这题目后面写下了三个字,儒之道。 见到这几个字的严甫当下便在心中暗暗点头,见到对方脸上忽的有的几分笑容,也是觉得这年轻人果然名不虚传,确有几分本事。 这次的经义题,因为陛下殿试的题目过于不寻常,所以导致贡院对题目紧急做出修改,由礼部的几位老大人联合出了这份新卷。 而这新卷上最大的亮点,便在于这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