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院僧人,走出悲田济养院的。 谢令姜低头盯着手里的灰色僧衣与夜明珠。 缓缓走在不认识的寺内甬道上,两侧是高耸的青瓦黄墙。 她呆呆的穿过一座座佛殿经塔。 原来一袭亮目的红衣都显得黯淡起来。 似是经过一昼夜的劳累折腾,被清晨的露水打湿,把这一抹活泼亮红染为某种深沉灰调的颜色。 即使如此,她这一袭红衣,依旧是青灯古佛的寺庙内,最鲜艳靓丽的一道风景。 只是这道风景有些焉巴枯萎,像是一朵阴天凋零的红玫瑰。 此刻天色已彻底大亮,清晨微亮。 谢令姜一路梦游般,隐隐经过一座佛塔和一座抄经殿,在一处黄墙前渐渐停步。 她嗅到了热粥馒头的味道。 谢令姜脸色恍恍,回过了些神,后知后觉的抬手摸了摸腹部。 她转头端详了下,墙后应该是寺内的早斋院。 隐约有闹声与食物香味传来。 谢令姜原地沉默了会儿,绕过黄墙,走进早斋院。 颇为轻车熟路的寻一处角落,脸色平静枯寂的坐下等餐。 她对这座早斋院挺熟。 犹记当初,谢令姜与阿父、大师兄还有甄姨一起,在此院用过早膳, 记得当时甄姨差点将一枚大师兄娘亲的玉手镯送给她,若当时她能…… 只可惜没有如果。 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似乎就是永远。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谢令姜低声自讽。 后厨的粥饭尚未呈上,她突然伸手,将桌上摆放的一只小陶罐拖至面前,打开罐盖,夹取一小块腌萝卜入嘴。 夹一块,两块,三块…… 一时间,只见僧客坐满一半的宽阔早斋大堂,堂内一角,埋头吃腌萝卜的红衣女郎肩膀控制不住微微一抽一抽的,但却无丝毫哭声传出。 她捏着筷子,不停的往嘴里夹萝卜块。 这样一波猛吃,到后面小陶罐当然不够吃,谢令姜头不抬,伸手抓来隔壁空桌上的菜罐子。 所幸,谢令姜坐在大堂的角落位置,这古怪吃腌萝卜的一幕倒也不算起眼。 “……欸,师傅特别叮嘱咱们不要声张……这两日抄经殿都没开门,谢绝接客……守殿的师兄们都吓的不敢去了……这佛像异响简直太瘆人了,欸咱们寺最近也没做啥缺德事啊……以前也没做过!” 早斋院大堂内还算热闹,不远处有一道属于小沙弥的稚嫩叹息声隐隐传来: “师傅说,您断案如神,正好也在寺里,让小僧带您过去,帮忙看看,您刚刚在抄经殿视察一圈,怎么样,可有线索了? “给,这是您刚刚吩咐要的抄经殿近一个月出入抄经的访客名单…… “唔,您慢些吃,小僧再去给您拿罐腌萝卜,不是和您吹,咱们早斋院的热米粥配腌萝卜简直是龙城一绝,还有山下的居士香客不远万里特意来吃哩……” 就在这时,不远处又响起一道磁性略沙、似是有点喉咙感冒的青年嗓音。 “佛像异响,这说明有人喊冤、佛祖显灵啊,话说,你们东林寺是不是私下是个黑寺啊,月黑风高,就悄悄做些旁人不知的藏污纳垢之事?” “县爷冤枉啊!咱们遵纪守法……” “好了,别和我喊冤,这事不归我现管,只是看在你请我吃早斋的份上帮忙瞧瞧。 “很简单的思路,既然佛像异响,那就是殿中佛像出问题了,检查佛像吧,别自己吓自己……我最后给你们指一条明路吧。 “不要怕什么名誉受损保密隐瞒,去写一份报案卷宗,立马下山,把抄经殿的异响经过,还有这份抄经殿出入来客记录等线索,全部送去龙城县衙,交给燕捕快,请他们过来调查。 “不过记住,不准在他们面前提我名字。” 谢令姜怔怔抬去头,竖起耳朵听见这道熟悉的青年嗓音此时停住了,似在嚼咽腌萝卜,顿了一下,继续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自语: “欸我不过是上来最后吃一顿早斋,嗯还有腌萝卜,填饱下肚子再走人……怎么你寺的麻烦事这么多,真是欠你们的。” 小沙弥好奇愣声:“最后吃一顿?县爷要去哪?再也不来咱们寺了吗。” “大人的事你少打听。好了,秀发,你忙你的去吧,把我刚刚的话带给善导大师。 “走吧,别管我了,这一顿饭,我想安安静静的吃完。” “哦哦,好的县爷,小僧不打扰了。” 角落处,谢令姜忽然站起身,原地深呼吸一口气,旋即扭头转身,沉默走向不远处的那一张二人餐桌。 只见桌前,正有两人面对面坐着,正是刚刚谈话传来的二人。 一个是光头锃亮耀光的小沙弥,座位面朝谢令姜。 还有一个,是穿平民皂服、头戴低檐毡帽的青年。 这一副低调打扮单单放在早膳大堂内并不太起眼。 谢令姜右手握住刀柄,一言不发的走到伏桌弓背的扒饭青年身后。 此刻桌前,似是名叫“秀发”小沙弥的小鸡啄米似点头应声。 起身准备走人。 可下一秒,秀发脸色愣住,停在原地。 “县…县爷。” 小沙弥瞳孔倒映出一抹红衣倩影,如山般压迫而来,瞳中红影也越来越大。 “干嘛?你怎么还不走,傻愣着干嘛。” 戴毡帽青年撇嘴,无语抬头。 可下一霎那,他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