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这句诗是形容钱塘潮的,放在此时此刻,也是极为应景,至少在华十二看来就是如此。 华十二见到暴风巨浪来袭,当即不顾风雨,大声吼道:“快, 把帆都升起来,加快速度靠岸!” 霎时间所有人都忙活了起来,水警和那些日不落水兵,都帮忙控帆操船。 而被解救出来的人质都想跑进船舱里躲避,但渔船的船舱地方有限,华十二干脆让女人躲进去,然后找了一根缆绳,让剩下的人都绑在腰上,大家拴在一起,省得风浪一起掉下船去。 好在渔船离岸边已经很近,而且船上除了华十二带来的水警之外,还有日不落现役水兵,都是极有经验的水手。 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渔船终于在狂风浪涛之中挣扎了十几分钟之后,成功靠岸。 此时台风已经逼近港岛,黑云压城,风雨越发猛烈。 码头上的渔民都在忙活自己的渔船,平时等活的车夫早已经躲得不见踪影,华十二找不到马车只好带着众人暂时到离码头最近的一家洋行暂避风雨。 事实证明,他没有选择带着众人冒雨离开,是多么正确的决定,因为此时的风雨还只是刚刚开始。 一九零六年九月十八日,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港岛,酿成约一万五千人罹难、一千三百四十九人失踪、两百二十人受伤,受灾严重,史称丙午风灾。 这股台风亦侵袭珠江口一带, 故又称‘珠江口台风’。 这台风形成的快去的也快,只维持了短短几个小时,但造成的破坏是极大的。 只港岛一地,除了之前说的人员伤亡之外,还有近三千艘渔船及六百七十艘远洋轮船沉没,就连日不落的凤凰号炮舰都因这场台风翻船搁浅。 当风雨小下来,众人从洋行中走出来查看状况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港口附近已经一片狼藉,沿岸的建筑多有损毁,港口上原本停泊的大小船只,翻船无数,几乎没有一艘是完好无损的。 众人之前乘坐返回港岛的渔船,此时已经不见了踪影,也不知道是被台风吹跑了,还是已经沉没落入海底之中了。 华十二等人现在还不知道这次风灾有多严重,只眼前看到的就觉触目惊心,他让卓一飞带着几个水警将三炮岛弄来的金银珠宝送回武馆, 然后让洪天赐组织救回来的人质一起去警局找梅SIR汇报顺便安置他们。 他自己则带着马如龙和剩下的人, 跑去帮沿岸的渔民抢险救灾。 忙活了一整天,等回到武馆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洪天赐给他带回来一个好消息,梅SIR告诉他,有了这次的功劳,答应过他升职的事情,成了! 几天后,丙午风灾的灾后统计被报纸刊登出来的时候,面对那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和受灾评估,华十二、卓一飞,以及马如龙等这次执行斩首营救任务的水警们,共同做了一个决定。 那就是把从三炮岛弄来,原本决定均分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全部换成银元用来赈灾。 卓一飞做为捞家,将这些东西迅速出手,兑换成八十多万银元,全部捐给在这次风灾之中的罹难者家属和渔船被毁坏的渔民。 当然这种事情华十二也不能白做,既然做好事了,自然要找媒体大肆报道炒作一番。 多家报纸在报道风灾后续的同时,将天下第一馆沈师傅携众警察弟子捐出巨额财物的事情,着重报道。 除了沈重阳这个名字之外,卓一飞、马如龙、大嘴,凡是有份捐钱的,全都上了报纸的慈善名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之前对天下第一馆和华十二多有抨击的‘种花家时报’主编陈少白,竟然亲自撰文赞扬他这种慷慨解囊,积极救灾的善举。 称沈师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如此才能教出同样善行的弟子,还号召广大港岛民众向他学习,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帮灾民共渡难关。 其实华十二和这些警察弟子也不是什么没捞到,至少所有参与斩首救援行动的警队成员,全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嘉奖。 首先原本解散的水警,被重新建立起来,马如龙因功晋升为水警帮办,接替原本石帮办的职务。 其他参与行动的水警也都各自升职加薪,如大嘴等几个出力多的,直接晋升为警长级别。 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这次行动的负责人和最大功臣沈重阳,也就是华十二。 因为成功消灭了罗三炮一伙海盗和救出海军少将的功劳,弗朗西斯·亨利·梅兑现了之前的诺言,升任华十二为华人总帮办,级别与洋人副警察司相当。 不过升职的文件已经下来了,还没有正式对外宣布,要到十月初的警队例会上,才能正式升职上任。 除此之外,因为华十二带头捐钱的慈善举动,加上这次立下的功劳,他未来老丈人弗朗西斯·亨利·梅还动用了身为贵族的关系,让日不落那边认可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为他争取到一个日不落女王册封的爵士爵位。 在九月末,将与港岛首富何买办一起,受封爵士,并可以获准在港岛的中环半山买房置业,同时两人也是港岛目前唯二可以在半山居住的华人。 有了名望和地位,华十二和利珍娜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毕竟后者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再不结婚那就要被人看出来了。 到时候华十二是无所谓,弗朗西斯·亨利·梅的老脸还是要的。 所以老洋鬼子一个劲儿催促华十二快点把婚事办了,为此还特意把那个伯爵继承人阿尔杰,送上了一搜去印度的船,美其名曰送对方去祖家殖民地旅游,看看那边的风景,没个一两年就不要回来了。 至于婚约什么的,更是提都没提,就当没有这回事儿。 华十二对于老洋鬼子的催婚表示很为难,他两手一摊: “还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