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两口吃完饭。 结账准备离开的时候。 不小心被粉丝认了出来,之前柳施施的第一反应是推开陆晨。 现在的第一反应是抱紧陆晨的胳膊。 然后。 哗的一下,陆晨和柳施施瞬间就被团团包围住。 “柳施施,能不能帮我签个名啊。” “陆导。” “陆导我超喜欢你得剧的。” “啊,柳施施,陆晨,我可喜欢《琅琊榜》了,一起帮我签个名吧。” “柳施施我爱你!” 这次陆晨准备当个护花使者。 不过看着越来越多的粉丝,陆晨还是有些头大。 想不到自己也有被粉丝包围的一天。 作为导演,虽然他的粉丝也不少,但是和柳施施他们这种经常营业的没法比。 费了好大劲才把自家媳妇给带出来的陆晨。 不由地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真心累。 晚上回到家中。 陆晨首先上了会网。 在自己白天接到曾佳电话的时候,嘉星传媒的官方也公布了《潜伏》的播出平台和播出时间。 在得知在央视播出的时候。 网上瞬间沸腾了。 效果比起之前的剧宣简直不要好太多。 央视播出,算是对《潜伏》的质量进行了认证。 质量有保障,瞬间,无数人表示期待, 还有之前执笔讨伐陆晨的那些剧评人,也瞬间变得销声匿迹起来。 虽然央视没有主动为他站台,但是决定播出《潜伏》就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支持陆晨。 所以,这些剧评人直接不敢闹了,原本已经想好要什么批评《潜伏》的剧评人。 也收起了心思。 央视都看好的剧,你故意批个给我看。 当然,央视也没有那么霸道。 该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 但是故意抹黑,央视真的会收拾人的。 细数被央视点名批评过的明星,管你多大牌,都得销声匿迹。 陆晨相信,国内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导演都不喜欢这些剧评人。 因为这些剧评人是真的敢说! 前世,国师拍摄的《长城》刚刚上映。 就有影评人在微博上公开微博炮轰国师,并配文称“国师已死”来表示自己对电影的失望之情。 这件事情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最开始对电影的讨论,上升到了电影和影评人的对峙。一众电影圈内人纷纷站出来骂影评人:“没有文化素养,诅咒人死。” 更有甚者,将这件事情上升到了国家高度:“好来坞电影大肆在国内捞金,影评人一致对国外电影叫好,国内自己导演的一部魔幻电影处女秀就恶语相加。崇洋媚外的那些人,自己心里极度自卑,就见不得国人好!” 第二天新闻出现一篇关于国师的访谈,从题目开始就很值得玩味,“国师谈被双标:我们不爱惜自己的艺术家。” 在陆晨看来, 其实就是国内现阶段没有完全意义上“真正的”影评人,电视剧,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国内连电视剧,电影本身的从业人员还都不能完全养活,更不用说影评人这个边缘化角色了。 可电视剧,电影本身的从业人员都还没养活,剧评人却活了, 冯导在谈到电影教育与现实脱轨的话题。他说:“我有一个感觉,我们的剧组除了主创,其他剩下的都是民工。” 这句饱受争议的话中,看似有些戏谑和玩笑,但多少也反映了国内电影发展现状的尴尬和无奈。 电影,作为一个工业体系,从来都不是指作品本身。 而影评人就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强依赖于这个工业体系本身的成熟度。 所以,从产业角度来说,在国内,或许现在是没有或者及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人。 很多人会问,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人? 国内电视剧,电影市场的现状,在诞生了一批烂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影评人”。 社交媒体、公众号上经常能看到他们为某部院线烂片极尽溢美之词,摇旗呐喊,把一部下三滥的作品,吹嘘到制作精良、情节精彩、表演精湛、口碑空前的程度,当你真正看完电影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收红包,拿宣传费,约软文,发营销文章,甚至几年传闻有“影评人”月收入几万的,当时在电影评论圈一时埋汰一大批同行。 导致后面直接出现了把电影宣传和电影评论混为一谈。 这就是之前陆晨对‘孤帆’的那篇剧评很生气的原因。 什么时候剧评人能代表制片公司进行宣传了? 现在央视选择播出陆晨的《潜伏》。 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支持陆晨。 所以,圈内的这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剧评人瞬间变得风声鹤唳起来。 讨伐陆晨的气焰瞬间被压了下去。 这就是陆晨搞的大新闻,也是他的反击手段。 这样的新闻出现,比他在网上和那些剧评人对喷好得太多了。 对方沉隐了下去,陆晨也懒得搭理他们。 相比于他们,陆晨更加期待观众的反应。 陆晨的微博下面,今天明显的比起前几天更加的热闹,很多人都在讨论陆晨的新剧。